董仁威在北京侃科普科幻


    2015916日至23日,董仁威在北京出差寻求科幻星云奖合作单位及参加中国科协第107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期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中国科协学术会议上,多次发言侃科普科幻,现将这些根据录音稿整理的发言公之于众,供参考。

董仁威

2015922日下午2时半至3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华之声文化时空节目中与著名主持人陆凱的对话

 

 


杂家

 

主持人:两岸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中华之声的文化时空节目,非常开心在今天节目中,不仅是陆凯,波尔与大家相伴,还为大家请到了一位大来宾,也是在大陆非常知名的作家,我们掌声欢迎一下我们的董老师,董仁威先生!

董老师:谢谢!

主持人:董老师首先跟两岸的听众来打声招呼吧

董老师:你们好

主持人:刚刚在节目开始之前,董老师一再问我,可不可以用四川话来和大家交流,我说最好还是用普通话,大家能听得清晰一些清楚一些,但是打招呼没关系。董老师要不要用四川方言和两岸的听众特别是我们的台湾同胞打打招呼?

董老师:你们好!台湾的科幻作家黄海,还有平宗奇、李伍薰、章子杰等许多其他的朋友,欢迎你们十月份到我们四川成都来,参加我们的第六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奖颁奖典礼(四川话)

主持人:哇,真是太给力了!通过这一句问候,也是能让很多不知道的听众,了解到董老师是跟很多台湾的科幻作家有联系的,有很多的交流活动。

董老师:非常紧密的联系。

主持人:咱们今天有很长的时间,可以慢慢的来聊这些细节了。

董老师:好的。

主持人:其实我在介绍董老师之前,查阅了很多介绍您的资料,但是我看完之后更加糊涂了,更加不知道怎样介绍您了。因为您不管是从事写作这个职业,还是说写作的类型,我觉得有一个词也许概括会比较准确一些,就是杂家。好像什么都做,好像也不仅仅写科幻小说,是不是?

董老师:是呀,什么都做,只要对社会有用,社会需要我做,我都做。不但是做科幻科普,我也当过工厂的技术副厂长,搞过企业,很多行业我都干过。

主持人:首先还想问一下您,您大概是什么时候走上写作这条道路的?

董老师:我是四川大学的生物系细胞学的研究生。1968年毕业的时候,我们这批人被当作修正主义苗子处理了,分配没有对口。我被分配到一个工厂去工作,用不上我热爱的生物学知识了。我就想用笔来写吧,把我所知道的生物学知识传播给大家。1979年,我开始写科普著作,也写科幻小说。我的第一篇科幻小说是发表在后来成著名的《科幻世界》杂志的前身《科学文艺》上,叫《分子手术刀》。1983年,中国科幻遭受了一场刼难,被打压下去了。我们没有了用武之地,便改行了,改成以写科普为主体。但科幻,一直是我心中的最爱。后来,我搞了科幻作家们的组织工作,同吴岩、姚海军等发起建立了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创建了全球华语科幻星奖,把全球华人科幻作家和科幻爱好者团结在一起,共同繁荣我们华人的科幻事业。

主持人:实在太了不起了!所以您其实一开始也是为了要让自己的事业和自己的专业有联系,才走上了这样一条科普科幻写作的道路。

董老师:对。

主持人:除了科幻的写作,很多人都称您是一个杂家,一个杂家的大家。除了科幻科普以外还写了很多别的东西。

董老师:对。

主持人:那别的东西,主要是哪些方面?

董老师:主要是科普,我写了86部科普作品,主要是写我熟悉的生物专业,如生物工程趣谈等一系列生物方面的普及图书,得了很多奖。第二个是科学家的传记文学,如《达尔文》啊,《李时珍》啊,这些书辑入了《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丛书中,这套丛书得了很多的奖,如中国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特别是获得了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以来最受读者欢迎的十部图书之一。在获奖证书上,我和松鹰是排在第一二名的。同时。我还写小说,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反映中国百年秘史的《花朝门》啊,《狂人情书》啊,都卖得很好。我什么都写,什么都没写好。

主持人:应该是什么都写,什么写得都挺好的(笑)

董老师:(笑)

 

 

科普与科幻

 

主持人:董老师,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市场上,比如说郭敬明,韩寒,他们是属于一个类型的作家,他们会专注于写一个类型的文学作品。那您在从事这么多不同类别的文学的创作之后,比较一下,觉得哪一个方面哪一个类型的文学创作是最有难度的呢?

董老师: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写不是自己特长的作品,难度就大。我在开始写作的时候,就写了几个方面的作品,都发表了。有一个编辑老师,《四川文学》的陈老师,对我说,你呀,什么都能写,你写长篇小说可以,你写科普也写得出来,你搞企业也行,但是你只能根据你的特长,在一方面发展,选一个主攻的方向。我觉得科普科幻这个行业是最适合我个人的,所以我写的科普作品,在社会上影响就大一些,而不是我长处的,如长篇之类的,影响就没这么大了。

主持人:所以主要还是很擅长在科幻和科普这方面……

董老师:主要在科普。科幻也可以写,但是写不赢刘慈欣啊韩松啊王晋康啊何夕啊这四大天王,我不跟他们比,我的长处在科学,写科普作品。

主持人:那我们回到关于科幻的话题上,我们有很多朋友都会觉得,科幻作家来写这些东西,是不是与生活的关系不会太过紧密,而对想象力的要求会更加多一些?您作为一个专业的作家或者研究的专家来说,您觉得作为科幻作家,他的创作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董老师:最重要的一点是对现代前沿科学和技术的深入了解。

主持人:要对科学知识,理论知识有非常扎实的涉猎。

董老师:这是科幻作家的基本功,一个科幻作家,特别是“核心科幻”作家,只有专业知识的底蕴深厚,他才能够从现代科学和高新技术的前沿出发,升华出比较绚丽的想象,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出来的科学技术。如果你的科学基础不扎实,你就很难想出一般人想象不出的这些科学幻想,甚至能启发这个专业的科学家的想象。这是根本的、基础的东西。当然,文学修养也非常重要。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是不能成为好的科普科幻作家的。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我虽然是学理科的,但是,我在大学时候参加的课外活动很多。我是四川大学校刊《人民川大》的采访组组长。中文系的同学来了,也要跟着我去学习采访。我在大学时代比较宽松的环境中看了很多书,包括了自学了语文的知识,文学的知识,看了很多经典的作品。我在大学的时候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用在课外活动上,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我的专业学习上。我觉得专业学习太轻松了,只要考试前用一个月的动夫啃书,就能门门混个“优”,然后几乎把全部时间用于钻进图书馆里里看书。通过自学,夯实了自己的文学基础。不管是以后我写科幻小说还是写科普作品,都得益于这个基础。不仅科幻作品,科普作品也是需要文学基础的,不然也吸引不了人。我的八十多部作品很多都能畅销,而且获得出版社不断的约稿,你写的书,没人买,出版社赚不到钱,出版社是不会向你约稿的。这次我到北京来,三家出版社跟我又约了四套书。现在我们的大学实行文科和理科并重,互相渗透,对于培养交叉型人才,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所以,我们的同学在大学期间,一定要抓紧美好的时光,文科的多学一点理科知识,理科的多学点文科知识,这样对于你今后投入社会,不管你搞科研还是搞写作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主持人:有备无患嘛,多一项非常扎实的基础知识对什么都很有帮助的。

董老师:对,它不仅只是帮助,还是必需的涵养。我们经常讲三个涵养,一个是科学文种素养,一个是文学艺术学养,还有一个是道德品质的修养。这些东西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你不会做人,什么都做不好,你没有理科的基础,你对很多事物不理解。所以,文科的同学一定要知道一些科学知识,多看看我们写的的科普图书。理科的同学,如果不学文学,文学知识基础不好,连一个报告都写不好。中国人的素质,是由这三方面的涵养构建成的。你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成为社会的精英,一定要全面进行修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主持人:听了董老师的介绍,相信很多两岸年轻的听众,肯定会觉得受益匪浅。我们说科普科普,是不是就是科学的普及,让更多的人知道一些应该知道的科学的内容和道理?

董老师:这个说法比较片面,科普是中国的一个特色,国外是不讲科普的,他们类似的概念是科学传播。我们国家讲的科普与国外的科学传播不完全一样。国外的科学传播单纯讲科技知识传播的过程,但我国的科普不仅是传播科技知识,还要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并讲述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正反两面的作用。它们同普及科技知识一起,被称为“五科”。 很多人认为科幻小说与科普没有关系。我觉得还是有关系的,当然科幻小说它不承担普及科学知识的任务,但是它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描绘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再加上探索精神,科学想象力这些,都与科学的世界观有关。我们那一代的科普作家很多都会写科幻,把科幻当成科普的最高形式,科普与科幻是不分家的。

 

 

中国不止有《三体》

 

主持人:接下来想替两岸的听众询问一下董老师,能不能跟大家介绍下,因为我们现在大家好像对大陆科幻,一提科幻首先大家想到的就是《三体》这部作品,因为刚刚获得过雨果奖,也是一鸣惊人了,而且一直受到关注很畅销,其实大陆这几年科幻小说的创作发展包括作家应该也呈现一个急速上升的态势,能不能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大陆科幻小说这些作家,包括他们创作发展的脉络?

董老师:好的。刘慈欣获得了雨果奖,大家都非常高兴,他是我们华语科幻人的骄傲。但是,在之以前很久,大陆的科幻已经走向世界了。我早在1979年,就曾经采访过他,我们称他为大陆的科幻之父,我从1979年开始,对他进行不间断的追踪采访,直至他去世。郑文光写了非常多具有世界水准的优秀小说,比如《地球的镜像》《大洋深处》《战神的后裔》等,国外大量翻译他的作品,美、日电台对他作专题报道,许多外国人来作他的科幻研究生。所以,我说,刘慈欣不是第一个走向世界的科幻作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作家,从郑永光到童恩正、刘兴诗、肖建亨、叶永烈、金涛等,几十个出色的科幻作家。可惜,在1983年以后,由于一场灾难,科普科幻界的灾难,集体沉默了。以后,经过十多年沉寂,在《科幻世界》杂志社的苦心培育下,逐渐复苏,在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家,这批作家被理论界称之为新生代科幻作家。我非常冒昧地封了新生代的四大天王。这四大天王第一个是刘慈欣,我称他为“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第二个是韩松。第三个是王晋康,他年纪比较大,但他是20世纪90年代末重新生长起来的新生代科幻作家的领头羊。他从给儿子讲科幻故事开始,不受前辈科幻作家的影响,创立了“核心科幻”流派,独领风骚十余年。第四个,是何夕,我也写过他的评传,我说他是“中国当代言情科幻第一人”。当年他写《爱别离》,在《科幻世界》发表连载时,成百万的科幻迷一期接一期看连载文章,跟着小说的主人公走,跟着他哭,跟着他笑。他写的是宇宙背景下的爱情,非常动人。《光雾》中描述正反世界的一对恋人,两个永远不能相见的恋人,为了要相见,不惜一起毁灭。非常震撼人心。新生代科幻作家中,潘海天、柳文扬、赵海虹、凌晨、北星等也很出色。

在新生代科幻作家的带动下,又陆续出现了一批更年青的科幻作家,我们称之为“更新代”,这是一批80后的科幻作家,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介绍“十大新锐科幻作家”,科幻界有的人同意有的人不同意,还有人打脸。我根据当前的情况,再一次列出至今还保持创作活力的中国的十大新锐科幻作家,准备再一次接受吐槽。这十大新锐,我第一个推荐“核心科幻”流派新的旗手,上海的江波;特别推荐科幻现实主义的倡导者,北京的陈楸帆;重点推荐在英国权威学术刊物《自然》上发表科幻小说的美女作家、陕西的夏笳(王瑶)及上了《人民文学》封面的鹿可耳,四川的女科幻作家程婧波;还有写《三体》续集的宝树,北京的飞氘,后起之秀张冉,台湾的新秀平宗奇、李伍薰,香港的谭剑等。此外,迟卉、阿缺、香港的萧源,也是很优秀的新锐科幻作家。

我们中国的科幻,刘慈欣是很突出很突出的,但中国科幻绝不是他一个人,有一批在他的后面,虽然差距较大,但不是遥不可及的。除了这一部分受到媒体关注的“核心科幻”流派科幻作家,还有很多非常优秀的非“核心科幻”流派作家,如郑军、萧星寒等,特别是少儿科幻作家最突出。这批少年儿童科幻作家在少年中影响力非常大,昨天我采访了少儿科幻作家杨鹏。我从成都出发以前,我的孙子对我说:“爷爷,你给我找杨鹏叔叔签个字,带一本书回来,我们班的同学都喜欢读杨鹏叔叔的书,我说我爷爷认识杨鹏,他们还不相信。”可见,杨鹏在他们眼中形象是非常崇高的。 

主持人:您的孙子一直在看杨鹏的作品?

董老师:不但他看,他的小伙伴都看。他们只知杨鹏,而不知刘慈欣。中国这部分在少年中有很大影响力的科幻作家还没有受到媒体的关注。这些科幻作家虽然没有进入大多数媒体的视野,很好地宣传他们。但是,他们是客观存在,在中小学生中的影响力日益增长。我们从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开始,增设最佳少儿科幻图书奖,三届下来,发掘出一批优秀的少儿科幻作家,其中,最突出的是以杨鹏为首的少儿科幻“三剑客”:杨鹏、超侠、陆杨。杨鹏,他本来在中国当代主流的“核心科幻”也很出名,银河奖什么都得了,后来他转来搞少儿科幻,做童书。他写的三套童书,总发行量今年已经达到一千万册。我问了很多的家长,他们说他们读小学的孩子基本都看杨鹏的书。少年科幻“三剑客”中的超侠,是北京的作家,他的《红帆船科幻馆》系列不断获奖。少年科幻“三剑客”中的陆杨,是四川的科幻作家,他最近开始发力,出了许多少年科幻小说书,越写越好。还有90后在校大学生周敬之写的少年科幻小说《星陨:丛林中的十字架》,已入围第六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少儿图书奖,前途无量。所以,我说,我们中国的少儿科幻也是非常出色的,非常优秀的,很有影响力的,我们要大力宣传。我们中国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越来越多的少年喜欢少儿科幻小说。前几天,清华紫光教育集团的董事长李凌己告诉我,他们搞了全国科普科幻的作文大赛,大概每一年就是五六万人参加这个活动,每年推荐上来的征文有三千多篇,其中百分之九十的都是写的科幻。我觉得非常兴奋,我们后继有人了。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

 

主持人:好多小孩对科幻小说非常感兴趣?

董老师:对,非常感兴趣,非常喜欢科幻,而且非常喜欢写科幻,这样我们的科幻读者、科幻作者就后继有人了。还有我们很多的中年青年作家主动培养青少年新作者。像我们成都的“科幻星云网”,还有北京的“蝌蚪五线谱”等很多的网站他们都在征集青少年作者的科幻稿件,搞很多科幻小说征文或竞赛活动。我们中国科幻的形势比较好。在这样好的形势下,我们想通过一些有影响力的奖,把这些力量聚集起来,繁荣华语科幻创作。所以,我们办了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

主持人:您刚刚也介绍到了一个这样的由您发起设立的奖?

董老师:不是我一个人发起的。我是一个牵头人,共同发起人还有两个,一个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他是全国唯一的科幻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他叫吴岩。还有一个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科幻世界》杂志社的副总编辑,《科幻世界》的主编姚海军。我们首先发起建立了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以后,姚海军提议,我、吴岩、韩松、程婧波、董晶、杨枫、孙悦为主力,建立起一个团队,办起了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已办了5届奖,由于全球华语科幻人的支持,越办规模越大,前三届在成都办,第四届在太原办,第五届在北京办,第六届又回到成都办,今后可能还会轮流在中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办,每次新华社都发通稿宣传鼓励,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想坚持把它办下去,用以团聚培养科幻人才,繁荣我们全球华语的科幻创作。我们这个协会的会员,有中国大陆和港澳台的,还有美国的、加拿大的、欧洲的、大洋洲的,日本的、新加坡的华人科幻作家和科幻送,全世界都有我们的会员。大家每一年一次聚会,进行交流,互相鼓励,逐渐成为了全球华语科幻人一年一度的盛会,今年,我们的活动还扩大到电影人中,增设了一个奖项,叫做科幻电影创意奖,在科幻文学和电影中搭起一个桥梁。我在同很多的电影公司文化公司谈判,我们已经成功地卖出了好多部科幻小说的影视、网剧、有声产品改编权。我们就是要通过我们这个组织的力量,把这个小众的科幻文学,变成大众的文化艺术产品。

主持人:所以也就是不仅仅是把科幻这两个字或一个类型的文学的创作仅仅用文字来表述是把?也是让它拍成电影让更多的人能感受到这个科幻小说的这种魅力所在。

董老师: 对。不仅仅是电影,还有电视连续剧、网剧、动漫影视图书产品、有声产品、科幻美木作品、科幻玩具、科幻展品、科幻雕塑等等,整整一个科幻产业链。

 

 

科幻星云奖与台湾科幻作家

 

主持人:您刚才说到了这样一个全球华语的科幻作家的星云奖,世界华人科幻协会这样一个组织,也使很多包括台湾的作家应该有参与到其中,那是不是也因这样的一个团聚,一年一度的聚会,认识了很多台湾的朋友?

董老师:对,就是这样。我曾经参加我们中国科协的一个代表团赴台湾进行两岸学术交流,见到了许多台湾的科普科幻作家,我的老朋友、将大陆科普概念移植到台湾去的第一人、《科学月刊》主编、著名科普科幻作家张之杰先生,召集了台湾十名著名学者与我见面,其中,就有台湾的科幻元老之一黄海。我对黄海进行了采访,并应邀到他家小坐。我发现,他的生活很冏迫,将自己的房子隔成几套出租,租客同他混在一起进进出出。以后,我两次请张之杰(写科幻小说的笔名叫章杰)、黄海来大陆参加科幻星云奖颁奖典礼,给予他们全接待贵宾的最高礼遇。台湾的老科普科幻作家带动了很多青年科幻作家来参加大陆的科幻星云奖颁奖活动,有一个青年科幻作家李伍薰,是一个生物科学专家,他写了《海穹英雌传》等一系列长篇科幻小说,很有才气。他从第一届科幻星云奖开始参加大会,年年来,没缺席过一届(主持人:李伍薰以前也做客过我们的节目。)他对我说,他从年初就开始筹划来大陆的这笔钱。《科幻世界》杂志通过黄海的引见,培养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台湾年青科幻作家,不断得奖,最出色的是平宗奇,是我们华语新锐科幻作家的一个代表人物,在这次我们第六届科幻星云奖中,有四个得奖的台湾的作家。而且,这次他们争取了他们政府的文化基金支持,来参加我们大陆的会,一个人大概资助了大约一万元人民币吧。我们非常高兴。

主持人:其实也是对大陆成立的一个科幻组织的信任以及肯定了。

董老师:对,两岸都希望共同来繁荣科幻创作,互相学习。这次我在北京,我已经同一个出版社谈妥了,做一套《海外科幻名人佳作丛书》。

主持人:就不是大陆的科幻的作者了。

董老师:全是海外的,包括我们中国港澳台的,台湾的几个作家和香港的几个作家,美国华侨,给海外的著名华人科幻作家一人做一个专集。

主持人:这个选集是不是一套比较多的丛书了?

董老师:是的,一人一卷,我们第一批准备选择出六本,逐渐扩大。我们互相交流,海外科幻作家有他们的特点,我们大陆有大陆的特点。互相交流。

主持人:您说的这个非常对,台湾的一些作家也一定会有他们自己创作的一个思路和特点,大陆的作家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特质呈现,您是既接触了很多的大陆作家,不管是新生代还是老的一些前辈,或者是现在的中坚力量,也接触了很多的台湾作家,您觉得如果是硬要做一个对比的话,两岸进行创作科幻小说各自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董老师:最突出的,海外的作家非常注重文学的描写,在这方面他们比较强,但是我们的大陆的作家也有很多文学性比较强的作品,我不好比较两岸的谁高谁低,台湾有的科幻作家说,大陆的水平是很高的,他们有差距。

主持人:海外的作家也承认大陆的作家很厉害?

董老师:很厉害,他们自己还觉得需要赶超一下。

主持人:当然,他们如果觉得大陆这边科幻作家水平不高,也不会去寻求很多的资金,然后来参加我们这样的活动了。

董老师:对。

主持人:其实两岸进行这样一种科幻小说相互的交流,我想也是让整个咱们华人写作的科幻小说水准能够日益提升。

董老师:对,互相提升。

 

 

中国不止有刘慈欣

 

主持人:您刚刚还说过一句话,包括咱们私下聊的时候您也说过一句话,在您的这样一个评价标准中,不能只看到《三体》一部优秀的长篇科幻小说,不能只看到刘慈欣一个科幻作家,您能不能同两岸的听众,介绍一下您说这句话是源于一个什么样的考虑?

董老师:比如说,在刘慈欣这个水平上,大家都觉得没有人可以企及了。我不赞成这个说法,韩松的《宇宙墓碑》和《红色海洋》,是有世界水准的,一点不比刘慈欣的差。如果他的《红色海洋》能翻译成外文,在世界上一定会受到读者的追棒。韩松的《红色海洋》这部小说现在也在拍科幻电影了。但是因为他的风格不同,大陆读者很多人难以接受。他有很多超现代派的东西。但是,从文学性,从他的小说的成熟,从他小说中的科幻元素,都是非常好的。第二就是我们的少儿科幻,少儿科幻虽然没有引起媒体的充分注意,但在生活中间,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大大地超过了刘慈欣,杨鹏的少儿科幻小说《校园三剑客》,发行量达到三四百万册,刘慈欣的《三体》发行也不少,一百万册,但只有杨鹏的三分之一,在少年儿童中间,杨鹏的影响力,比刘慈欣大得多。而且,杨鹏也走向了世界,他是中国唯一一个廸斯尼的签约作家。他每年的收入是多少,人们不得而知。他是个很低调的人。还是我这个老大哥问他,他没办法了,跟我说,大约五百万吧!这是很保守的数据,但就是这个一年收入五百万元人民币,也比刘慈欣的年收入高多了。而且,大家有个误区,老是把成人的科幻小说水平和少儿的科幻小说水平相比较,好像你这个很低幼,但是我和很多人都认为不应该是这样的。因为少年科幻它的读者对象不同,写作方法不同,评价的标准也不同,因此不能够这样的比谁高谁低。科幻是一个大的类型文学,它的下面还分很多小的类型。还有科幻大片,美国的科幻大片很多都是少年片,而不是像《三体》那样类型,科学思维比较高深的,少年读者很难理解的降维之类的想象中的科学,从几维降到二维,科学上没有证实这个事。当然,这种想象力还是值得称道的。其实,很多科幻大片,是少年科幻片,如《星球大战》一类,你用我们核心科幻的标准去评价它,就会得出它不是科幻片的结论。所以,我们就不能说中国只有一个刘慈欣,他一个人把中国引领到了世界水平。其实,在刘慈欣背后,有一个团队,团队中有他并行的战友,新生代的代表作家韩松、王晋康、何夕,他们互相切磋,互相鼓励,还有他背后的以姚海军为首的编辑团队,与之磋商,甚至耳提面命。他的身后,还有更新代的年青科幻作家,他的周围,还有众多的科幻迷簇拥,为他呐喊助威。这个团队有先有后,他冲进去了世界水平非常好,我们非常高兴,但我们希望有队伍跟进。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我们年轻人是非常有前途的。这一批80后、90后的年青科幻作家,学历一般都很高,好多硕士、博士,他们一出道就站在前沿科技的世界水准上。夏笳是博士,陈楸帆是北大的高材生,程婧波是硕士,文化水准都很高。他们来写科幻,跻身世界水平相对要容易些。

主持人:所以您表达的那句话并不是对于《三体》或者刘慈欣不认可,而是认为其实咱们中国科幻的这样一个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不仅仅是只有这样一部作品和这样一个作者。还是有更多的作品和更多的作者,需要大家去认识去了解。他们也有很高的水平和很大的影响力了。

董老师:对,刘慈欣不是孤军在奋战,但是他很突出,我们非常高兴他在亚洲作家中第一个拿到了雨果奖,但也不能因为这个,把其他科幻作家埋没了,把我们中国整个科幻水平说得很低,只有他一个人孤零零地跑在前面。这不是事实。

主持人:通过我们的董仁威先生在直播间和两岸的听众分享了自己对于科幻的一些认识、想法,大家能感觉到,我们的董老师非常兴奋。一说起科幻,就有源源不绝的信息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因为时间的关系,已经来到我们今天节目的最末尾了。我们要和大家再分享一下的,还有关于您自己的事啦。您自己这么爱科幻,这么爱科普,那平时日常生活当中,,是不是一些好萊坞的科幻大片自己也非常喜欢看。

董老师:是,但不只是好莱坞的,什么科幻片我都要看,甚至烂片,把我看得在电影院睡着了打呼噜了也要看。

主持人:为什么知道是烂片,哦,看过了才知道是烂片。

董老师:只要是打着科幻的招牌的电影我就要看一看。

主持人:那这一些科幻的电影,是不是也会对自己的创作,组织这些科幻作家的活动有很大的帮助呢?

董老师:那是当然的。我必须要了解嘛。我组织大家一起来关注科幻,起到的作用不过是跑龙套,为大家服务而已,平时我都在背后,很少到前台来。我就在背后给大家服务,给大家做好服务,同时我给我们理论界的权威们说,我不是研究科幻理论的,我喜欢研究科幻作家,为他们树碑立传。为了要评价我的传主,会用上你们研究成果,再加上我的判断,这常常引起非议。请行家们不必为我有些随意的“草根”评价费神,吐糟,太不值。

 

 

董仁威当前的创作动态

 

主持人:那您现在自己还写作品吗?

董老师:写啊,我今年就有大批的作品出来,我觉得,今年,我的科普创作渐入佳境,高写一些有自己独到见解的比较高端的科普作品。比如,安徽教育出版社进入出版后期阶段的《生命三部曲》,把我这一辈子对生物科学的理解,进行了一个总结,从自然进化写到人工进化,再到合成生物学,以及近年来有重大突破的表观遗传学、第二遗传密码体系、合成生物学写了进去,60万字的校样寄来了,在成都金河谷乡下的家中等我去斧正。清华大学出版社也有我的两本书:《赫胥黎背后的进化论》《徐霞客游记》,我把生物进化论疏理了一遍,为“灾变论”和“拉马克主义”翻案。我在转基因方面写了很多书,我写的《转基因技术漫谈》,重印了5次,它得了科普社的畅销书奖,我又写了《转基因的是是非非》,二十多万字,进入终审了。今年,我主编并主创三分之一的《科普创作通览》出版了,很大的一套书,80多万字,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列入35年来会员的代表性著作写入纪念大会的总结报告中,并作为全国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教学用书。

主持人:相信很多的听众书迷非常期待您的这些新作赶快的问世啊,也非常感谢您做客我们的节目。期待您的这些新作都可以畅销,因时间的关系,最后给您留一句话的时间,并和我们两岸的听众说声再见吧。

董老师:两岸的朋友,特别是台湾的朋友,全球华语科幻人,请你们今年1016日至1018日来成都,参加第六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典礼和科幻公园活动!

主持人:还是在为这样一个活动摇旗呐喊啊,再次谢谢您,也感谢各位听众朋友们,收听我们今天中华之声文化时空的内容。

 

(结束)


喜欢 1 收藏 0 评论
分享

精华评论

总计 1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0/140
*
由创企科技提供成都网站建设.成都网络营销
Copyright 2011-2015科幻星云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24304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川B2-20120098

登录科幻星云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