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横空出世的超级英雄身后,都纠缠着一段灵与肉的成长史。马克·韦布的聪明之处在于,让年轻的蜘蛛侠在亮丽轻快的节奏和心灵鸡汤式成长宣言中告别了青春。作为一部超级英雄电影,爱情、幽默,以及反派的美男效应都完成得十足精彩。
这样一份搭配了青春、爱情和动作的3D超级英雄“成长套餐”,让《超凡蜘蛛侠2》“荡秋千”似的扬起今年暑期档第一个票房高潮,首周揽入3.5亿票房,登顶内地首周票房冠军,并让上周内地总票房保证了与去年《钢铁侠3》两连冠的同期票房持平。对于内地影视来说,这无疑是个好兆头。
马克·韦布在谈到重启蜘蛛侠系列时,表示最大的心愿是希望观众“感觉自己就是蜘蛛侠”,与英雄产生体验和情感的双重共鸣。换句话说,让人人代入,成为英雄的真粉丝。3D技术和精细的特效让导演的心愿实现了一大半。
马克·韦布出身MV导演,对镜头的动感处理非常出色。他曾说“蜘蛛侠简直是为3D而生。”那么纽约的摩天大楼丛林就是为蜘蛛侠而生。这部影片是首部完全在纽约拍摄的《蜘蛛侠》电影,投入的预算超过曾经在纽约拍摄过的所有片子。因此,我们感受到了最有代入感的“荡秋千”。蜘蛛侠从空中鼓风而降,或在摩天大楼间穿梭弹跳,坐在IMAX荧幕前的你能体验到那种速度和兴奋感。动作捕捉与GoPro摄像机视角让,让这种动感几乎接近了现实。不难想象,当技术能让你在影厅中产生触觉感知时,在电影院体验“虚拟现实”不是不可能。
从这方面来看,马克·韦布对《蜘蛛侠》系列的3D重启在这一部中已经宣告了成功。你坐在电影院,感受蜘蛛侠所感受的,明明知道它不是现实,但你认为现实一定也应当如此。
特效上最出彩的是电光人——或者我们叫他“充电宝”。在漫画中,电光人是个体内可以产生雷暴发射闪电的东西,他的身体可以自由进出电流——是个导体。在影片中,以鳗鱼电击发生机体变异而成的“充电宝”呈现出的水母般半透明生物体的效果很赞。我们可以看到“充电宝”的身体内部的电流流动,据说这些组成元素是特效师综合了暴风云、闪电和人体神经系统设计而成的。当他因情绪波动产生颜色变化和电流激射时,便具备了明显的“流体”特征。“充电宝”化身电流,威胁城市电力系统,带来全片最为紧迫的危机和高潮。特效不仅仅是剧情的附庸,这才理应是电影技术的刀刃功夫。
至于马克·韦布的另一半心愿——情感共鸣,我只能说是编剧团队拖了他的后腿。从整个3D新版蜘蛛侠系列来看,第二部本应承担角色成长的起承功能。这种叙事安排是最符合观众心理预期和系列电影节奏的——惊艳登场后,受挫成长,之后焕然一新。包括斯坦·李在内的编剧团队对青年英雄的成长极其负责,做到了无一处闲笔,但亦无一处惊喜。
在编剧艺术中,美国剧作家拉约什·埃格里有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叫“故事前提”。其核心旨意在于,人物塑造、剧情发展和冲突设置都要以你的故事前提为目标。否则,便是无头苍蝇,不知所云。
当彼得·帕克经历消沉的成长之痛后,在片尾城市危机中华丽现身时,《超凡蜘蛛侠2》的故事前提便毫无保留地凸显出来:青春就是从痛苦中获得成长。这一核心理念甚至都无需观众自己费劲咂摸味道,因为早在影片开场戏的毕业典礼上,英雄的女朋友便已发出这样的宣言——“为你认为重要和值得的事情而奋斗,不论需要付出什么……不管有多遥不可及,不管有多痛苦失落,请向我保证你都不会放弃希望,让希望永存,我们要从痛苦中收获坚强。”
这种宣言,出现在影片不到五分之一的开头处,似乎早了点。但纵观全片,便不难发现格温无来由的激情是在为帕克的成长典礼奏响开场舞曲。在严格符合好莱坞工业化流程的剧情段落设置中,可以感受到编剧团队为完成故事前提所做的精心的谋划。
但这种谋划似乎过于精心。
正反角色的设置,无一不从侧面和对立面对帕克的成长负责,或情绪灌输——格温的青春宣言和爱情考验,或辩证诠释——电光人对“I need You”自尊的渴求,或侧面映衬——小绿魔同龄青春的畸形成长,就连帕克救下的小孩也以自己的勇敢担当悄然地映射偶像的成长。人物之间单线的对应关系与行为转变,目的性显而易见。好似一盘萝卜补维C燕麦补维B的营养套餐。
如果注意剧情前后的呼应,便很容易发现多处伏笔设置得过于浅显刻意,似乎坑没挖好就匆匆埋下。如果说格温的毕业宣言尚可理解为一个死了父亲的优秀毕业生有感而发,那么,一边做好人好事一边对陌生男生说“你独一无二,我需要你。”的超级英雄就太叫人掉鸡皮疙瘩了。
由于上一部并未交代在小绿魔与蜘蛛侠的前世今生,在这对基友的感情与决裂上,《超凡2》的处理过于匆忙,极度缺乏铺垫,角色转变令人匪夷所思。尤其是对非原著党或首次接触蜘蛛侠题材的观众来说,仅靠老友重逢的尴尬和温情化解短短两场戏完全无法支撑小绿魔歇斯底里的转变。快速崛起和快速失败,让他连好好展示装备的机会都没有,本有潜力与英雄形成正邪双雄对峙格局的小绿魔沦为简单的映衬“工具”。
相比之下,穿插在蜘蛛侠繁忙救世工作过程中的浪漫戏,显得更加自然清新。布鲁克林大桥“结丝示爱”的巨型“I LOVE YOU”和高空亲吻,不妨看作马克·韦布对老版《蜘蛛侠》经典吻戏的致敬和挑战。
也恰恰是对这场爱情的残酷终结,总算令彼得的人生和故事产生了张力——超凡与无奈,光环与阴影。若以我前面埋汰编剧的逻辑对格温的死——原谅我不得不剧透——进行挑剔,似乎这也是为主角成长设置的一剂补药。但事实上,格温的意外结局足以令漫画原著党热泪盈眶。漫画中,格温被老绿魔扔下布鲁克林大桥,彼得发射蛛丝拉住她,却未能组织下坠的惯性扯断她的颈椎。马克·韦布在影片中让格温穿了与漫画中死去时同样的衣服。意料之外的悲剧,却成为全片中最为自然的转折——现实残酷从不刻意安排。
爱人因自己而死,罪恶席卷城市万众期待。这是漫画和几版蜘蛛侠电影都强调的主题,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在山姆·雷米版中,这一观念从第一集便开始强调,成为整个系列贯穿英雄成长的暗线。
《超凡》系列的处理则更“轻”。影片结尾,彼得消沉在家,梅婶抱着一个整理箱说了这么一句漫不经心的台词:“箱子越重,感觉越轻。”相比苦大仇深的责任,我以为这种更贴近生活的暗示更能触动影迷。整理过去,担起责任,内心反而轻松。若以作为一名年轻的超级英雄,最好还是少些哈姆雷特式的心理阴影,多些“Let it go”。
(星云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幻星云网 www.wcsfa.com)
精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