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吴岩:科幻在加拿大 >温哥华故事之一:科幻在加拿大

温哥华故事之一:科幻在加拿大

2014年七月中旬,我离开北京前往温哥华参加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召开的“STEM教育与我们的行星-暨跨领域连通”国际会议,有机会第一次深入加拿大对这个国家进行小小的考察。跟我同行的还有南京工业大学的付昌义老师和江苏师范大学艺术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周蓉。两位都是多年的科幻迷,且联名撰写了一篇很好的论文。


多年以来,加拿大科幻文学一直既在我们的视野之中又远在视野之外。

说它在视野之中,是因为我们常常会从英美科幻读物中读到加拿大科幻作家的作品。这其中最有名的,怕是以赛博朋克小说创始人闻名的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1982年,比尔(威廉的爱称)以小说《神经浪游者》(中文新版改名为《神经漫游者》,而台湾版则采用《神经唤术士》的叫法)第一次让人们看到了以网络世界、电脑技术、程序员、技术爱好者、神经科学发展为核心的一个交织着复杂内容的故事。该小说中发明的赛博空间等许多词汇和概念,塑造了此后10年的互联网新时代,而吉布森也被冠以技术诗人、最有前瞻性的科幻作家或未来学家的美名。

我们熟知的第二位加拿大科幻作家,是曾经被提名诺贝尔奖的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玛格丽特的创作声誉主要来自她在主流文学的贡献,但这些年来,她多次涉猎科幻文学,写出了《侍女的故事》、《盲眼刺客》、《羚羊与秧鸡》等科幻小说,这些作品对气候变化、生物技术、女性主义发展、宗教跟世俗的关系等的讨论都已经达到了很深的地步。




对我个人来讲,还熟知第三个加拿大科幻作家,这就是华裔的麦加玮(Derwin Mak)先生。2007年在日本横滨世界科幻大会上我第一次遭遇麦加玮,他当时正把一个奇形怪状的摄像机架子装在雨果奖颁奖大会的现场。那是一种蛇状很有些怪异的架子,但看起来非常好用。熟悉之后我才知道,加玮的工作其实在商业金融,但他多年来对科幻的痴心不改,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大量长中短篇科幻小说。最终,他的作品获得了加拿大科幻小说大奖。麦家玮不会讲汉语,我们的交谈或通信只能采用英语。这期间他还来过一次北京,我们在王府饭店见面聊了很久, 话题涉及欧美科幻的当前情况、他自身的创作经历和我们对中国未来的看法。加玮说,他很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进入内地让更多中国人看到。此后,麦加玮还和他的朋友共同编辑了英语世界第一本海外华人作家科幻小说选《龙与星星》。虽然我一直想把这本书介绍给国内,但由于其中作者的水平差距较大,整体翻译怕内地出版人会感到为难,因此该计划至今没能实现。

略述这些我所熟知的加拿大科幻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是想说我跟这个国家的科幻行业并不陌生。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知道些什么?我要坦率地承认,我几乎不熟悉其他任何情况。虽然我知道这些年一些加拿大本土作家采用英文和法文甚至中文从事创作,但到底这些创作的成果进展如何,都不清楚。

正是怀着希望弄清这些的心情,我来到加拿大的土地参加会议。但遗憾的是,我的期待只有到最后,才稍有满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次参加的大会并非传统的国别科幻大会,此前我已经参加过不同国家的类似会议。但这此的会议其实是一次跟科幻仅仅擦边的大会,它的讨论主题是科学教育。

谈到科学教育,我在这里不得不给大家提供一个全新领域的背景资料。原来,早在14年前,西方国家就开始了他们全新一轮的科学教育改革。这次改革虽然跟历史上的历次改革具有一脉相承的性质即希望科学教育能跟国家发展相互协调,能在未来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但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却是要打通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之间的壁垒,力图让中小学甚至大学的科学教育从现在的分科现实,转变成一种能包含多项内容于一体的全新课程的体系。

这就他们所提出的STEM的概念。STEM不是脊髓干细胞,它其实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个学科的英文字头。STEM EDUCATION就是说要把这四个大的领域彻底融合在一起,以便学生能真正应对现实生活提出的就业挑战。

为了能加速实现上述目标,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QUT)从2010年开始,就召开了第一次STEM教育大会。我是当时从国内前往澳大利亚唯一参加会议的人。在这个会上,我看到400多名全世界的大中小学教师、科学仪器公司和玩具公司的销售代表、科技媒体从业者聚集一堂,大家共同讨论怎样把科学教育从单独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转变成一个统一的新课。我记得在这次会议上乐高玩具公司(LEGO)推出了一系列课程,而当时刚刚流行的IPAD也被用于科学教育游戏的设计。

回到中国之后,我把这个会议情况向当时工作的北师大教育学部不同层次的领导进行了汇报,希望学校能关注这个领域并也能参与到该项国际会议的主办工作中去。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项目进展缓慢。直到昆士兰科技大学的一个代表团来访,跟学部部长和教育技术学院的院长会谈之后,第二届STEM大会落户中国的计划才最终落实,余胜泉教授担任了中国大会的执行主席。

2012年,第二届STEM教育大会如期在北师大举行。会上,我跟威斯康星大学的科幻研究者鲍德珍(Janice Bogstad)共同组织了一个“科幻与STEM”工作坊。工作坊吸引了许多到会的来宾。我们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中讨论了著名科幻作家对科幻与STEM关系的看法,听取了北师大田松教授对科幻与科学教育、台东大学杜鸣诚教授用科幻给高中生讲授化学、以及北京人大附中宓奇老师设计进行的科幻物理学课程成果的发言。十分遗憾的是,这次会议给我们的工作坊时间太短,许多问题大家都想继续讨论但最终无法完成。为此,我跟鲍德珍当时就决定,第三届国际会议要继续“科幻与STEM”论坛的举办。


为了运作2014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举办的第三届STEM教育国际大会,我参加了学术组的工作。在寻找讲演嘉宾时我特别提出是否能邀请吉布森来做报告。遗憾的是,大家讨论之后认为,这毕竟不是一个科幻大会。吉布森参会的想法即告终止。好在由于我的坚持,大会的征文主题特别包含了科幻与STEM这个分项。

我搜索了一下,本次温哥华会议上有关科幻的论文或发言一共五个。这其中,鲍德珍教授的讲演用气候变化科幻小说作为案例,讨论科幻与STEM的教学。她指出象K.S.罗宾逊等的小说确实是很好的STEM教学材料。

付昌义老师和周蓉的报告,结合南京工业大学的相关课程和随后进行的访谈与问卷的结果,探索了科幻所具有的模拟实践和融合多学科知识的功能特点。讲演者还认为,科幻作品能够增进学生的探究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以及获得现代科学精神。

没有到场但采用张贴方式发言的台湾师范大学林坤谊(Kuen-yi Lin)发表了《应用科幻电影刺激初中学生在创造汽车类交通工具中的创造性表现》的论文,该论文采用准实验方法,对163个台湾7年级学生样本进行了处理,发现科幻电影对学生创造具有正向激励。

我本人则介绍了中国、日本和俄国这些亚洲国家地区的科幻教学的展开情况,重点分析了开展科幻教学的原因、形式及其效果。

在所有讲演中,我觉得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的特里·莱昂斯(Terry Lyons)和新英格兰大学的佛朗斯·昆因(Frances Quinn共同发表《科幻及与STEM相关的大众传媒对青年人选择大学STEM类课程之决策的影响》的报告最有价值。作者在研究中对多达3495名学生样本(其中本土学生2999名)的分析证明,科幻影视不是人们选择学习STEM类课程的重要源泉,而类似发现(discovery channel)等科普频道才是影响学生决策的重要刺激源。他们还用数据证明,性别差异和学科差异分析方面也呈现出了有趣的结果。

在紧张而忙碌的会议上讨论科幻的科学教育功能,这使我们感到兴奋。但走出校门,近距离观察温哥华人的生活,更是我们这次旅行的重点。例如,仅仅离开会场走上20分钟,就是温哥华一处有名的天体浴场。在这里我们将能看到些什么呢?

(待续)

 

麦加玮的罗莉封面:http://www.derwinmaksf.com/biblio.htm 

 

获得(大概是)澳罗拉奖:

http://cn.bing.com/images/search? q=derwin+mak&qpvt=derwin+mak&FORM=IGRE#view=detail&id=B824345130A597E1B04CF4121F8FC66512D7BFE5&selectedIndex=11 

 

麦加玮的主页:http://www.derwinmaksf.com/ 



(星云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幻星云网 www.wcsfa.com


喜欢 0 评论
分享

精华评论

  • 2014-09-21 18:50:03付昌义
    您可以试着在博客上发一条长微博看看,也许那样在微信上转发的字体会大一点
  • 2014-09-19 14:36:53吴岩
    做成微信不好看啊,字太小了!
总计 2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0/140
*
由创企科技提供成都网站建设.成都网络营销
Copyright 2011-2015科幻星云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24304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川B2-20120098

登录科幻星云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