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文学再出发学术工作坊全记录

中国科幻文学再出发学术工作坊全记录

文/科幻星云网


    2013年《三体》的全面成功铸成一座科幻史上的丰碑,紧随其后,“科幻文学如何趁着这股热潮总结经验再出发”这一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5月17日中国科幻文学再出发学术工作坊于重庆大学A区文字斋学术报告厅召开。

     

图/参加会议的科幻作家及科幻研究者

      

     首先工作坊主持人,重庆大学人文社科高研院李广益博士先对全场致辞。


 图/早早赶到会场的著名科幻作家韩松

        

    接下来,大家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三体》与刘慈欣的科幻创作

     

    几名学者针对《三体》发表了看法,陈颀从法理和文学的角度解读了《三体》,她讨论了科幻和现实主义的关系,提出科幻的存在不是为了,描写现实,而是为了科学幻想。“科幻是一种能飞进来的文学,为什么人们偏偏喜欢让它在地上爬行呢?”

    欧树军从政治学角度解读了《三体》,他从《三体》出发,探讨了文明的冲突、人民的分化、人民性的消退和重生、《三体》众生相和文化领导权的返本开新。最终他得出结论:“在人民的故事中,生存和死亡是永恒的主调,忠诚和背叛是永恒的副歌,一旦生存和死亡被遗忘了,忠诚和背叛也就失去了意义,疯狂与偏执也就将在人民内部异化成毫不妥协的反叛,从而将一个文明再次推向毁灭,幸运的话也可能是重生。”

    来自澳门大学的黄帅将《三体》放在后发国家的话语场域与国家当代文学叙事谱系中进行分析,认为《三体》独特的魅力在于继承了当代文学两种话语资源。


图/会场上的“我兔”

        

    刘慈欣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小说家,王一平和王卫英针对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基本主题和思想理念做了分析,认为刘慈欣科幻小说基本主题是种族之间的生存竞争,即空间与资源之战。并认为他的思想理念为精英、真理与群氓的混合体。


图/茶歇期间为幻迷签名的大刘


    刘夙则认为刘慈欣科幻小说中体现的科学最极端形式和技术最极端形式构成了他科幻创作的一大张力,构成了独特的艺术美感。

 

中国科幻电影

   

    谈到中国科幻电影,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肖汉表示:本土科幻电影缺失的根本原因是科幻文化还处在边缘地带。他从青年观众的角度提出了建议,一是从中短篇小说翻拍做起,二是尝试从低成本科幻电影起步,三是注重艺术形式的转变,微电影短片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而重庆大学人文社科高研院的唐杰则从科幻类型电影产业链的角度思考了这个问题,他提出科幻电影最缺乏的是优秀的有创意的剧本,我们并非没有好的科幻,但是文学到剧本的转换,需要既有科幻文学素养,又能通晓电影本身的叙事特点、技术特点,熟悉已有的电影工业生产能力才能写出“分镜头”式、可操作的剧本。

        

图/热烈讨论中

        

    关于科幻电影大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科幻表现方面,有时语言相较于图像而言是无力的。比如在书里写一艘飞船飞过就可以了,但是电影里一艘飞船的构建就很复杂了。但图像表现的泛滥也会让观众感到厌倦,所以他认为美国科幻大片越来越多反而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是有利的。中国的观众早晚会产生审美疲劳,但是要抓住这个机会是很困难的。,”并且他认为“我们能够供电影翻拍的选择和创意还是太少了。”同时他提出了一个很有争议性的观点“中国元素是科幻感觉的杀手。”王瑶(夏笳)这时候补充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国由于资金过盛,大量砸钱在科幻电影里注入中国形象,但是又不知道去注入一个怎么样的形象,于是就诞生了像《万有引力》里神舟号飞船这样的“文化主体中空”的形象。

 图/科幻作家、研究者夏笳


科幻与本土性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范轶伦同学通过对“大陆作者刘慈欣的《诗云》和香港作者谭剑的《断章》的身份认同比较”研究表明两地科幻创作中一种共同的声音:以科技实现“民族振兴、国力赶超”的主旋律中,出现了从中国古典文化中寻找救赎之路的“异调”。,接着,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瞿志娟老师研究了《猫城记》中的社会批判思想。而李俊则发表了:“科幻文学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也蕴含着历史意识,当代中国虽一度处于缺乏历史意识的处境中,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幻终于重新获得历史,并有多种主题的呈现方式:作为异域的、作为故乡的和作为迷宫的历史。”的思想。


图/香港中文大学范轶伦

 


早期中国科幻和当代中国科幻

        

     最早的科幻是在什么时候产生已经不好界定,而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却是开启了晚清科幻的新纪元,它处处投射着新的公理世界观,世界历史中的民族竞争图景个进步观,并开启了一个基本的方向和想象路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的贾立元通过对《新中国未来记》的细读研究发现它时间轴在“过去”“未来”来回运动穿越,由此构成根本性叙事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任冬梅比较研究了晚清科幻和民国科幻中的“未来中国”的形象:“晚清科幻小说里的中国是一个全方位光明和强盛的中国,而民国时期科幻小说中的未来中国科技依然发达,政治层面缺腐败不堪。”严谨的日本学者上原香透过蛛丝马迹,抽丝剥茧发现顾均正发表的作品中有三篇有原作可寻。在论坛上,她通过对比分析英文原作和顾均正的作品来阐明顾均正对美国科幻的吸收融合与发展情况。


图/日本学者上原香、科幻作家飞氘与科幻研究者任冬梅

        

    提到当代科幻不免要提到《三体》,成全却另辟蹊径研究“后《三体》时代科幻图书的出版”。来自天津的刘健通过比较刘慈欣和郑军的科幻创作,提出刘慈欣是“科幻现实主义文学”,郑军则是“基于现实的科幻文学。”王瑶则是研究了90年代以来中国科幻中的文化政治:“90年代以来,科幻小说显著特征就是将压抑的危机意识灾难化、具象化、使其成为渗透入人民日常生活中难以言说的荒诞感和不安全感的巨大显影。”


图/。。。

      

    蒋晖老师在点评的时候提到:“想像力的核心是越少越美,现在科幻小说中有的写得太满,更像是从公式中推倒出结果,失去了含蓄,这跟文学的想象是有差别的。 ” 

 

多重视角谈中国科幻


最后,李广益从史料学的视野研究了中国科幻。姜振宇则是从每一个环节梳理了科幻文化产业构建的可能。他认为:成为科幻文化的产品往往是去科幻化的。天津师范大学的吕超则从机器人伦理开始研究,并以此为基本点透视中西科幻文学背后的文化源动力。他指出:西方科幻小说有着神学内核,所以显得很厚重。


图/科幻研究者吴岩教授与《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先生


   吴岩老师点评提到:“科幻史就是一部思想史。”


图/刘慈欣谈自己的创作体会


(星云网独家稿件,转载须注明出处 科幻星云网 www.wcsfa.com


喜欢 2 收藏 0 评论
分享

精华评论

总计 2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0/140
*
由创企科技提供成都网站建设.成都网络营销
Copyright 2011-2015科幻星云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24304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川B2-20120098

登录科幻星云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