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Black Mirror)》是英国电视第四台(Channel 4)于2011年12月播出的迷你电视剧,全剧共两季,每季三集,以三个建构于现代或未来科技背景的独立故事,试图表达科技对人性的操纵、重构和毁灭。其中,《一千五百万点数(Fifteen million Merits)》最为特别。本集既像科幻题材,又像反乌托邦题材,构建了一个让人觉得毛骨悚然的奇异世界。大家看完后可能会出一身冷汗,然后安慰自己:这些只是电视剧,和我们没有关系。但其实,看本剧就像站在哈哈镜前看自己,或许变胖了变矮了,但鼻子还是一个,眼睛还是两只。哈哈镜并非无中生有,如果想到这些,恐怕大家会比看电视剧时更加胆战心惊。
一、社会结构与选择权
剧中的世界由一座座巨型居民楼组成,满21岁的普通人都要居住在里面,通过无处不在的触摸屏来控制一切;穿着一模一样的灰色衣服,每天早上七点半被闹钟叫醒,搭乘电梯前往自行车房骑固定的健身自行车,以挣得自己生活所必需的点数(Merit)。
这些和现代城市人的生活不是很相像吗?
我们日复一日做着的枯燥乏味而又简单重复的工作,和骑自行车有什么大的区别?点数就是数字化的钱。无论是剧中的世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一切都要钱,没有钱寸步难行。而联想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无数便利的信用卡、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和比特币受到的广泛关注就会明白,流通货币最终完全数字化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不难想象,到了那时,大企业(或政府)将通过控制我们的一切支付端口进而控制我们的日常生活,而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将被录入大数据系统,成为对我们进行精准营销的依据,而如果他们愿意,也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对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控制。现在我们不论在电视前、电脑前、大街上、电梯里还是别的什么地方,都无法脱离各种广告的纠缠,营销活动无孔不入!虽然跟剧中所表现的不看广告就会被扣点数还有些距离,但其实也就是一步之遥。
为了便利,人们正将自己的各种权利自愿地一点点让渡出去,用不了多久,隐私权就将变得形同虚设。这并非危言耸听,近期发生的斯诺登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只要愿意,美国政府现在就可以监视自己国民的一切。
在剧中,大多数人表面上有选择的权利,可以凭自己挣得的点数来换取想要的东西,没人规定你只能要这个不能要那个,可选择的也越来越多,但其实根本没有选择余地,因为一切选择都已被设定好了。
这和现实生活是一样的。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有选择权,也有无数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供选择,但所有选项都早已被各大种企业设计的营销策略圈定,我们的性格、喜好,只不过是营销大师眼中的市场细分。我们虽然可以在无数品牌中选择不同颜色、款式、材料的衣服,但都是大规模生产出来的大同小异的东西;我们觉得某种造型、某种服饰是“特立独行”,但真的如此吗?这种造型、服饰难道不是大规模生产出来的吗?这些叫“特立独行”,不是由大众传媒告诉我们的吗?日新月异的营销手段为我们制造出各种“需求”,引导我们购买各种产品。我们甘之如饴地消耗辛苦挣来的血汗钱购买足自以为“必要”,但实际上可能并不“必需”的事物。一些对此抗拒的人,也会因为身边的人都有,担心自己不买会“丢脸”或变成异类而被迫购买。
除了实实在在的商品和服务外,近年来网络虚拟商品也发展迅速,也许这样发展下去,虚拟世界的商品反而会越来越重要,就像剧中的红发男青年,不停地用挣来的点数美化自己的个人虚拟形象,比如换发型、买虚拟道具等等。最后虚拟世界反而代替了现实。
二、社会形态与体系
虽然剧中的生活无比枯燥,但多数人对体系的认可是根深蒂固的,普通人要想逃离这种生活,只有一个方法:用1500万点数(而且价格一直在上升)换取一次上选秀节目的机会。而且,并非你付了1500万点就一定能选秀成功,还要指望评委们的大发慈悲或心血来潮,在众多参赛者中选中你。
这和现今盛行的《中国好XX》颇为相似,唯一的区别是上《中国好XX》不用支付那么多钱。剧中的选秀节目比现今收视率高涨的选秀节目更甚,简直就像是所有人的节日!大家都会在自己的小单间里观看三位不知权力由谁赋予的评委们用各种方式讽刺挖苦参赛者、将其踩在脚下,或让其一步登天。观众的即时反应会在大屏幕上以虚拟形象同步显示出来,其情绪被评委们轻易玩弄于股掌之间。
而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来越发达的大众传媒使我们不需要跑到人山人海之中,只要乖乖坐在家里看电视,就会被热烈的群体情绪所影响,并为之裹挟,成为头脑简单的二货。如果戈培尔生在现代社会,那工作量肯定比以前小得多,只要管好传媒的端口就够了。
自行车房的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点数即时排行榜,象征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社会地位。现实生活中社会地位标准相对多样化,除了金钱还有权力等,但在剧中只是点数,虽然简单粗暴,但是标准明确直观。低分者要身穿黄衣打扫卫生,同时遭到其他人理所当然的鄙视和谩骂,甚至低分者们也认同自己低人一等的观念,面对鄙视和谩骂只有默默承受,甚至不敢反唇相讥。无聊的娱乐节目对点数低者极尽嘲讽之能事,连付费的射击游戏也以这些黄衣胖子为反派。黄衣胖子们(身材肥胖者大多体能不佳,必然会在骑自行车竞赛中成为低分者)象征现实社会中的失败者和因天资不佳而被社会淘汰的弱势群体。他们或许会得到一些廉价的同情,但实际上受到的鄙视与剧中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这点就不用多说了。
三、最后的逃离
远离枯燥重复的日常工作、穿上漂亮的服饰,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制服;看着窗外真实的风景,而不是显示屏;享受真正的天然食品,而不是培养出来的人造食品等等,一切加在一起是一个无比巨大的诱惑,无人可以抵挡。正如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可以抵挡“成功”的巨大诱惑一样。剧中激愤的Bing可能以为自己比Abi更坚强、更能经受诱惑,可是他最后也一样选择了出人头地,而不是事先计划的血溅五步。他转而选择了把自己激愤的言辞变成一种商品,正如时下众多明星把媒体塑造出来的形象,转变成商品再销售给我们一样。
换一个角度来说,即便获得了“成功”,又能怎么样呢?剧中的一切仍然是由固若金汤的强大体系来决定的。要打破这个体系,似乎毫无办法,即便Bing刺穿了自己的咽喉,难道体系就会改变吗?恐怕不见得,因为绝大部分人都对这个体系怀有发自内心的认同,一具尸体并不足以改观全局。或许,这场惨烈的闹剧根本就不会显示在屏幕上……
同样,对于现代商业社会,现代人虽然总是颇有牢骚,但也乐在其中,绝大多数人都不会企图做出出格的举动,都会沿着“上学——工作挣钱消费——成为成功者或失败者——死亡”,这条正确而安全的道路走下去。少数成功人士看似与众不同,但他们仍然没有脱离社会规定的轨道,只不过他们所走的轨道叫“成功”,而其他人的轨道叫“失败”或者“平庸”而已。即使有个别人做出离经叛道的尝试,他们的声音也如沧海一粟,不为大众所闻。
本集在短短一小时里浓缩了极大的信息量,为我们提供了惊悚、麻木、爆发、沉思等各种心理体验,无疑是年度最出色的电视剧之一。看完后,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看了一部很有深度的片子,体验了独立思考的愉悦,相对于沉迷弱智偶像剧的观众的智商,优越感油然而生。当我们不由得对“弱智”观众进行某种程度的心理俯视时,难道没有感觉到一股寒意掠过后背:实际上,我们会不会只是在别人为我们设定好的选择范围中行使了自己虚幻的自主选择权,比起沉迷于偶像剧的人并没有任何高明之处,甚至与他们一样成为了电视剧营销的“市场细分”和收视率统计数字中一员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星云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幻星云网 www.wcsfa.com)
精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