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普拉切特 图源:www.theguardian.com
“你读过特里·普拉切特吗?”身旁的朋友问我。
“谁?”我没听清那个名字。
“特里·普拉切特(Terry Pratchett)。”他指指桌上某个方向。
我循他所指看去,那儿有一整排书,大小相同,装帧风格类似,似乎都属于同一系列,这些书的书脊上都写着同一个作者:Terry Pratchett。
“没听说过,”我摇摇头,“他写了好多书啊。“
“他是个多产的作家,而且写得很棒,值得挑一两本读读看。”朋友向我推荐。
“下回吧。”看着那几十本书,我兴趣寥寥,回头继续找起格雷格·伊根(Greg Egan)和丹·西蒙斯(Dan Simmons)。
那是在Loncon3——第72界科幻大会上的市集,二手书摊旁,特里·普拉切特这个名字第一次给我留下印象,他的书很便宜,1磅就能买到一本原版二手书,可惜实在太多,我又没读过,对于有着藏书欲的我来说是无疑是一笔巨大且不理智的投资。
没想到在那之后的几天甚至几个月里,同样的名字不断在我面前出现。
“我没读过他的书,但听大家的评价都不错。”另一位友人举着刚买的特里·普拉切特说道。
最新畅销好书推荐:The Long Mars by Terry Pratchett and Stephen Baxter。查令十字街上,被誉为世界最大书店的Foyles书店二楼,特里的新书摆在醒目的位置。
《特里·普拉切特:选择死亡》是豆瓣上评分很高的一部纪录片,我的若干友邻在差不多的时间标记了“看过”或者“想看”。
“你知道特里·普拉切特吗?能打听到他近况如何吗?”安姐在QQ上问我。
图片:新书The Long Mars封面
至此,我才终于打开搜索引擎,输入Terry Pratchett,这才终于把他和大名鼎鼎的碟形世界联系起来。
1971年出版第一本书,至今已创作40本碟形世界系列小说,共以37种语言售出8500万册书,1998年被授予大英帝国官佐勋章,2009年新年因其在文学上的贡献而受封为骑士。Terry Pratchett成了Sir Terry Pratchett,作为奇幻作家,他做梦都想着当上骑士,受封后他甚至给自己打造了一柄剑。
然而,功勋显赫的特里·普拉切特爵士在中国的名气却远不如在英美。碟形世界系列在大陆正式出版的中译本仅有科幻世界出的7本,加上《科幻世界译文版》上完整刊载但尚未成书的2本,还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3本少儿向系列作品,译介的速度和热度都不尽人意。国内有一群忠实的“碟子党”,聚集于豆瓣的“碟形世界”小组和奥德赛公会的“碟形世界分馆”,除那之外,更多读者只是零星读过一两本,或者看到坑太大压根不敢往里跳。
图片:碟形世界封面
想一想《哈利·波特》和《冰与火之歌》就会发现,系列图书的大范围走红和其成功的影视改编不无关系。在书本身就很畅销的基础上,《哈利·波特》的电影和《冰与火之歌》的剧集让更为广大的受众接触到这两个魔幻和奇幻世界,而系列作品也借此突破类型的疆域跻身流行文化中间。
碟形世界不是没有过影视改编,《魔法的颜色(The Colour of Magic)》、《圣猪老爹(Hogfather)》和《开始邮政(Going Postal)》都曾被改编为电视电影或高清剧集。好莱坞也曾向特里老爷子(没错,特里的读者们亲切地称他为老爷子)伸出橄榄枝,可他并不愿意让好莱坞牵着鼻子走。2012年,特里和他女儿蕾哈娜(Rhianna)一起开了家制片公司——Narrativia,用以弥补碟形世界电影缺席的遗憾。特里有这个决心,与其交给好莱坞,不如自己动手做,而他之所以急着在大荧幕上看到自己的作品改编,背后恐怕还有另一个沉重的原因:他等不起。
图片:碟形世界的影视改编
2007年,特里·普拉切特宣布自己确诊罹患早发性阿兹海默症,这意味着他会逐渐丧失记忆和认知能力,最终丧失生活能力和尊严。对一个作家来说,当他无法继续写作时,也就和死一样了。特里发现自己丧失打字能力之后,仍坚持推出作品,在电脑自动听写和助手罗柏(Rob Wilkins)的帮助下口述故事,修正成书。与此同时,他也开始认真思考死亡的问题。与其坐等死神来到毫无自理能力、丧失思考能力的自己身边,他宁愿选择在那之前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他走访其他考虑或选择安乐死的对象,拍下了那部名为《选择死亡(Choosing to Die)》的纪录片。
该片并不像片头自称的那样令人不适,而是真切地、严肃地对于死亡进行了讨论。特里在公众场合总是戴着其标志性的费多拉帽(fedora hat),宽帽檐让他看起来更像牛仔而非绅士。这部纪录片的独白部分中,他却摘下帽子面对镜头。也许,这是他卸下一切防护的象征,他以最本真的自我述说关于死亡的想法。
在英国,安乐死并不被法律允许。特里走访的几位对象都与瑞士的“尊严”(Dignitas)组织取得联系并探求安乐死的可能。在瑞士,只要付上一笔可观的钱,通过医师的判定,一个人就能依照自己的意愿死亡,家属会得到他或她的骨灰。特里渴望了解这一切过程,了解与他境遇相同的人们的想法,故而追随他们去往瑞士。
我无意在这里探讨死亡或是安乐死,但这部纪录片中的特里·普拉切特爵士严肃且认真,很难让人将他同以幽默、讽刺著称的奇幻作品联系起来。
图片:《特里·普拉切特:选择死亡》
我不由想起尼尔·盖曼(Neil Gaiman)对于特里的评价——他并不快活,却很愤怒。
尼尔·盖曼和特里·普拉切特是多年的好友和旧识,他们合著过《好兆头(Good Omens)》,也一同四处签售。尼尔在给特里的非虚构文集《键盘的失误(A Slip of the Keyboard: Collected Nonfiction)》所作的序中分享了一段往事。1991年,他曾和特里一起在旧金山某家书店签售,签售完后他们预定要去广播台做直播节目。离直播开始还有半小时,从地图上看广播台就在路的另一头,特里建议走路过去。可事实证明,广播台比他们预想的要远得多,路上尼尔不断试图说些俏皮话来缓解气氛,特里却只是一言不发。最终,他们迟到了40分钟到达广播台,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在之后仅剩的15分钟直播中当然没能好好表现。回去路上,他们坐在出租车里,尼尔再次试图缓解气氛,对特里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又不是世界末日,别再生气了。”特里看着他说道:“不要低估愤怒,这是写出《好兆头》背后的原动力。”那时,尼尔一下就明白过来,这正是特里写作的方式,愤怒是推动他写作的动力。
随着年岁的增长,特里的愤怒对象转向他自己的大脑和疾病。他没有屈服,而是利用这愤怒推动自己又写出几部优秀作品。他不会放弃,而是愤怒地反抗。
我这才意识到,纪录片里独自面对镜头时微微皱眉的特里,并不是因为沉重或痛苦,而是因为愤怒。
图片:《好兆头》及A Slip of the Keyboard封面
带着好奇与敬意,我从图书馆借来《魔法的颜色》——碟形世界系列的第一本小说,试图一窥碟形世界的魅力,看看在愤怒推动下诞生的作品。
出乎意料,我从书中没有读出愤怒。
特里写作比较慢热,我得承认自己读过几十页后才终于进入状态,那种感觉简直就是作者噼里啪啦把各种新奇有趣却毫无逻辑的东西往你脸上砸,而你不用动任何脑子,只顾傻兮兮地看热闹乐呵就行。是的,这是一本喜剧风格的奇幻小说,这是碟形世界,这个世界的口号(如果有的话)就是:一切怪事,皆有可能!
作为一个在写作课上被老师不断灌输“一切人物都有背景,所有故事皆有逻辑”的写作者,作为一个读惯了崇尚理性思维、任何事物都有个解释的科幻小说读者,一下子切换到碟形世界的思维是有所不适应的。人物背后的动机呢?推动故事前进的逻辑呢?这设定是否合理?但不久之后,我就放弃思考,跟着作者笔下的观光客双花一起游览这个了不起世界,同时也跟着那个半吊子巫师灵思风一道忧虑他们的命运。我被人物感染,却并不会完全代入其中。第三人称叙事加上与现实截然不同的世界,作者明白无误地将告诉读者这只是一个故事,只需享受就好,不必有任何负担。特里·普拉切特并没有试图捕捉生活之微光,也没尝试思考宇宙终极命题,他的目的很简单:写一个轻松好玩的有趣故事,让读者乐一乐。
故事里有讽刺,有英式幽默,却找不到愤怒。
我想我错了,特里的愤怒并非火山爆发、海啸来袭的那种灾难式愤怒,而是平缓的、冷静的、持续不断的愤怒。它并不显露在字里行间,而是如引擎般紧随作者笔端,稳定地推动其前行。他将愤怒小心化作燃料,又怎会任其倾泻于作品之中?忘掉愤怒吧,读特里·普拉切特的作品,享受这愉悦就好。
图片:碟形世界中译本封面
2014年,原定参加该年8月于英国曼切斯特举行的国际碟形世界大会(The International Discworld Convention)的特里·普拉切特宣布因病无法出席,缺席了这场两年一度的盛会。如同许多科幻奇幻作家一样,自幼读科幻奇幻参加各种大会的特里本身也是名幻迷,他声称自己此前从未被迫缺席过英国的大会。即便无法亲历现场,心系读者的特里还是通过视频连线与现场粉丝交流。
特里重视他的读者,愿与读者共处。在喜爱他的读者面前,他藏起愤怒,展露笑颜,难怪曾在大会上负责接待他的工作人员将其称作“快活的老精灵”。没人愿意看到特里丧失写作能力,但也没人能制止这一事实的自然发生。
如果你还没有读过特里·普拉切特,去读读看吧,可以挑碟形世界系列中的任何一本,喜欢再去读其他的,书与书之间本来就没有太重要的特定顺序。读完也别忘了在心底默默为特里送上一份祝福,愿他的愤怒能持续更久,写作之路能走得更远。
注:纪录片在优酷上有
无字幕版本: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MzNzA2ODY0.html
有字幕版本: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Q1MzUyNTY0.html?from=y1.2-1-103.3.1-2.1-1-1-0(一打开就发现这个版本把fantasy翻成玄幻,不推荐!!!)
(星云网独家稿件,转载须注明出处 科幻星云网 www.wcsfa.com)
精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