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科技祛魅时代,科幻如何吸引人?


  从1869年《海底两万里》中“鹦鹉螺号”的水底历险,到正在上映的《超体》中露西的时光溯流、《星际穿越》中穿过虫洞的空间探秘,在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科幻的载体、表现形式在不断地更新蜕变,但其内核却一直不变,一直是用科学和幻想扭结而成的藤蔓,从现实的土壤里向未来的天空生长。

  然而,当飞机拉近了人们与云端的距离,那根通天的藤蔓就不再令人仰望。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的高速发展让无数曾经的幻想成真,3D打印、智能穿戴装备等等“未来的奇迹”已经闯进了现实。相较于凡尔纳小说给19世纪读者带来的巨大震撼,今日科幻的神秘光环已经黯淡。《超体》(右图)中摩根•弗里曼和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角色恰恰演绎了科学与科幻的悖谬关系。在这个科技祛魅时代,面对前所未有的“吸引力危机”,科幻到底该怎么办?

  

“科幻面临的最本质危机,是科技没有神秘感了”

  烟花易冷,科幻易朽。在手机成玩具,Wi-Fi像空气的今天,回头看半个世纪前科幻小说中的人机对话、月球旅行,还能否引起我们的惊愕?上世纪末科幻电影中略显拙劣的光剑武器、奇装异服,还能否让我们重拾当初的震撼?

  某个中国最重头的科幻大会,去年就在刘慈欣的故乡山西太原举行。同一天,同一座城市,王力宏的粉丝欢迎会人声鼎沸,动漫节的劲爆走秀甚至走上了科幻大会的开幕舞台。午饭时间,秋风萧瑟,作家刘慈欣、王晋康、韩松,《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理论物理学家李淼等国内科幻界最顶级的大佬们,寂寥而沉默地齐坐在一间教室中,用韩松的描述来说,“怪兽一样群体无声地噬吃简陋的盒饭”,在现实的骨感中想象未来的酷炫。当天下午,刘慈欣在论坛上说:“这是一个奇迹麻木的时代。但国内科幻文学仍在顽强地存在和前行。”

  今年的科幻大会“高大上”了许多,果壳网售卖各种奇怪小玩意儿的“市集”也让科幻跳出了 “宅”的印象,多了一些与市场接轨的味道。其实,在最近这两三年中,《三体》的海外出版、电影改编所引起的热议,已经将中国科幻推上了有史以来的人气高点,但是跟许多流行文化比起来,科幻还远远谈不上大众,科幻的产业还远远够不上壮大。“美女科幻作家”夏笳坦言:“中国科幻一直是高度社团化的,小圈子内的事。”

  为什么科幻跟大众仍有距离?除了中国科幻自身发展不过硬以外,“大刘”刘慈欣日前接受媒体采访,给出了一个更加根本性的原因:“科幻作品面临的最本质的危机,是科技没有神秘感了。”

  他举了一个很直观的例子,1950年的科幻电影《登陆月球》在放映后轰动一时,影片在技术细节、特效场面方面都十分精细,但当1969年登月真正实现后,就很快被人淡忘了。“这很生动的反映了科技对科幻电影的影响,科技被科幻催生,但最终也会被科技所消灭。当我们周围都是科幻的时候,那我们就没有科幻了,当我们身边都是高科技的时候,那我们就没有高科技了。”

  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研究学者魏武挥告诉记者,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其实寿命很短:“过了二三十年,那些科幻作品要么变成现实,要么被证实为不可能。”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时代,手机成了孩童手中的玩具,互联网讯息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甚至智能穿戴设备、3D打印机也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回头看半个世纪前《2001太空漫游》中的即时视频通讯、人机对话、太空行走,还能否引起我们的惊愕?在电影特效突飞猛进的今天,重新看上世纪末《星球大战》中略显拙劣的光剑武器、奇装异服,还能否重拾当初的震撼?烟花易冷,科幻易朽,在魏武挥看来,儒勒•凡尔纳的小说能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并非是对未来、对科技的奇思妙想,而在于其作品中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爆米花”科幻元素泛滥大银幕,到底“水”不“水”

  有人说,如今所有的好莱坞大片,都是科幻片。当银幕英雄们飞天遁地,太空飞船、高科技武器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科幻元素。但在很多铁杆科迷眼中,“爆米花”科幻会不会太过浮夸?“视觉系”跟“内涵系”比起来,会不会更“低端”?

  细数今年在大屏幕上轮番亮相的外国引进片,无论是《美队2》、《银河护卫队》的英雄战队,《哥斯拉》、《猩球崛起2》的野兽进攻,还是《雪国列车》、《超体》的哲思风暴,其中都有一个共同元素:科幻。乍一看,似乎是科幻电影市场一片大好,但有不少人站出来表示,太空飞船、高科技武器已经成为“爆米花”大片用滥的科幻元素,多数所谓“科幻电影”有外壳没内核,实在不够格。

  那么,相对于《超体》、《星际穿越》这样有完整世界观架构的“大脑洞”电影,《X战警》中的“爆米花”科幻是不是“low”了很多?韩松笑着回答:“西方科幻电影一直走的都是两个路子。”他说,《星球大战》是科幻影史上毫无疑问的经典,但它实际上就是一部套用了许多科幻元素的西部片,场面、角色外形、气氛都是科幻的,核心却是典型的西部牛仔传奇。而另一类科幻片则会触及更深层的哲学命题,比如《黑客帝国》、《盗梦空间》等等。就如同“硬科幻”与“软科幻”的区别,“视觉系”与“内涵系”的科幻电影并无高下之分,“只要制作质量过关,就是及格的科幻电影。”

  “不管怎样的科幻算‘low’,总之高水准的科幻就应该是现实的延伸。”重庆大学人文社科高研院助理教授、原北大科幻协会会长李广益说,现有的科技本来就织在现实这张大网的纤维之中,与社会各领域密切相关。而科幻,则要比科技伸展得更远一些,顺着现实大网的“蛛丝马迹”,推测判断每一根往下的线索,让想象力往不同方向延伸。“很多走视效路线的科幻也有完整的核心架构。评判好坏,从根本上看的是创作者对现代世界、对人自身的深刻认识。”

  不过,“视觉系”科幻电影总能被铁杆科幻迷挑出一箩筐不符合常识的“硬伤”,往往是越炫目处越荒谬。就像王菲唱的那样,“爆米花儿好美”,但相对于一颗安静的玉米粒来说它会不会太过浮夸?魏武挥认为,“爆米花”科幻系住的核心,正是电影所必须的声光色效。“一艘飞船在太空中的爆炸,应该是无声无息的,但是电影中肯定要加入音效和视效,不然就成科学纪录片了。”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华丽的特效场面、巨大的视听震撼是吸引他们买票走进影院的最大理由,而科幻题材的声光特效往往能契合他们的期待。在魏武挥看来,电影本质上就是大众文化,其商品属性远远高于艺术属性,大众喜欢才是真的好。

  其实,银幕上的种种科幻“爆米花”,不论是宇宙舰满天飞,还是机器人遍地走,满足的都是观众对科技的某种消费需求。有学者指出,在美国原子弹研发成功后,全国上下都掀起了一股“原子弹”热。普通人很难真正弄明白原子弹的科学原理,但大众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总能通过各种“关联消费”来落到实处。因此,圆珠笔改叫“原子笔”,理发店推出“原子烫”,冷饮店出售“原子弹冰激凌”,尽管现在听来有些荒唐可笑,但这些生意红火的背后是因为人们对科学“心向往之”,希望用较为通俗易懂的方式获取科学的“一鳞半甲”。同样,如今好莱坞电影爱穿科幻“外衣”,也证明人们对酷炫的高科技“有爱”。科幻的门槛从来都不低,而“爆米花”大片能让科幻元素成为流行的大众消费,扩大科幻的受众群体,难道不是件好事吗?

  

相关链接 怎样的科幻靠点谱?

  在“大佬”心目中,什么样的科幻才算靠谱?韩松答:“就是一种感觉。”他举了一个“不靠谱”的例子,国产科幻电影《机器侠》:“里面有未来世界,有机器人,也有人与机器的关系情感。好像一切该有的元素都有了,但总觉得不对劲。”他指出,科幻作品至少应该有浓郁的未来感,有后工业时代的气氛,但是很多导演、编剧缺乏足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素养,也导致目前的中国科幻电影仍停留在“农业文明”时代,在场面、人物行为、剧情思考等诸多方面,都“透着浓浓的红高粱感”。

  不过,还有很多火眼金睛的科学达人喜欢在科幻作品中“挑刺”,他们坚信一条准则:只有合逻辑、合科学常识的科幻才靠谱。也许他们嘴上不承认,但实际上,“大家来找茬”式的BUG讨论,也已经成为大众参与科幻文化的一大乐趣所在。

  ●《三体》中物理理论硬伤超半数

  被视为中国硬科幻扛鼎之作的《三体》其实有不少“硬伤”,理论物理学家李淼甚至还专门写了一本“挑刺”的《三体中的物理学》。他说:“《三体》中的科学破绽占50%甚至更多。”譬如《三体3:死神永生》中有一节讲述“万有引力”号飞船进入第四维时,船员看到的奇妙景象:“他的身体从头到脚消失在空气中,在空间无形的球面上,他身体的断面飞快地变换着形状,那晶亮的镜面甚至在周围的舱壁上反射出水纹一样跳动的光影。褚岩很快完全消失了,正当莫沃维奇和关一帆面面相觑之际,突然从那个空间伸出两只手,那两只手和前臂就悬在空中,分别伸向两人,莫沃维奇和关一帆各抓住一只手,立刻都被拉进了四维空间。”但李淼指出,人体由分子和原子构成,分子原子进入四维空间就不存在了,人也会随之解体,而整艘三维的飞船通过“翘曲点”进入四维后,也会立刻灰飞烟灭。

  ●《地心引力》细节多处不靠谱

  以细节精准写实著称的科幻大片《地心引力》,仍然能找出不少硬伤:男主角认为一根绳子拉不住两个人,因此自己解开安全扣漂离女主角,但在太空环境下只需要很小的力就能把男主角拉回来;女主角眼泪四散的镜头看似动人,但真正处于失重情况中,泪水会像鼻涕或果冻一样紧紧贴在脸上。甚至有宇航员自己站出来“挑刺”:女主角在太空舱中只穿一条紧身裤是万万行不通的,“我们都要穿一种牵引型的尿布。” (周敏娴钱好整理)

  

19世纪 科幻构想科技未来

  儒勒•凡尔纳被称为 “科幻小说之父”。科幻小说并非从凡尔纳开始,但在幻想的规模上,特别是在科学的语言性上,凡尔纳带有领航性质。他能在科技所容许的范围里,根据科学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做出种种奇妙无比的构想,这些构想已多数成了现实。其代表作有《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等。图为《海底两万里》插图。

  

20世纪 诗意的预言和探索

  1968年首映的美国影片《2001太空漫游》是科幻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花4年时间完成这部鸿篇巨制,影片制作精美、气势磅礴,对人类在广袤宇宙中的漫游进行了富有诗意的预言和探索,同时对能够发展科学技术却对自己的本能和本性无计可施的人类进行了无情讽刺。该片对当代科幻电影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图为《2001太空漫游》海报。

  

21世纪 探索人类文明进程

  从2006年开始连载,至2010年完结,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小说,也是典型的“硬科幻”作品。作品讲述了地球文明在面临外太空文明威胁后的兴衰过程,内容涉及物理、历史、天文、地理、社会、哲学等各个方面。该书第一部的改编电影预计将于今年在国内开拍,英译本也于本月11日在美国正式上架。图为《三体》第一部的英译本封面,这是中国科幻小说首次在英语世界出版。

 

转自《文汇报》原文链接http://whb.news365.com.cn/shiy/201411/t20141112_1426115.html 

(转载文章供交流用,其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


喜欢 0 收藏 0 评论
分享

精华评论

  • 2015-01-27 20:56:30末日密码
    四维空间定义本身不确定的,根据几何学推测出的四维空间模型本身是可疑的,四维空间里的物理性质只能说完全未知,没有谁可以预测究竟会发生什么?所以这个很难谈上算硬伤!没有任何科学实验进入了过四维空间!从哪知道的四维空间的物理性质?
总计 1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0/140
*
由创企科技提供成都网站建设.成都网络营销
Copyright 2011-2015科幻星云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24304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川B2-20120098

登录科幻星云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