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沉没到全世界沉没——科幻中的灾难情结


     

1973年,《日本沉没》发表,畅销400万册,获得第27回日本推理作家协会赏和第5届日本科幻文学星云赏,在当时的科幻界掀起相当一阵灾难题材和末日情怀的热潮,同年上映的同名改编电影也成为了灾难电影的先驱者。2005年,《日本沉没》作为“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中的一册在中国出版。2006年,日本的樋口真嗣导演再次将故事翻拍成电影。

曾经有评论认为,本书之所以在当时日本社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是和当时日本的社会情况有关,狭小的岛国总是处于一种过分自律而压抑不安的国民情绪当中,尤其是当时经济膨胀之后,物价不稳定和资源危机之类的问题异常明显。小松左京先生用一个“全体日本人无家可归的故事,将所有人内心的灰暗情绪折射出来。客观地说,今天再来读这个故事,难免会觉得存在诸如主角人物不够清晰,故事被大段的社会背景交代和地理理论说明冲淡,所表达的某些情绪和故事无关又难以理解之类的问题。然而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会被一次又一次的再版和翻拍,除了可以反应当时的百态众生,还因为它可以令读者和观众产生跨越时代的共鸣。在本书中,历经长久的时间而依然无法磨灭反而影响更加深远的关键因素,应该是“灾难

 小松左京先生在《日本沉没》中,引用了详实的地理理论,使得科幻内核足够过硬,灾难成分也更加逼真可信,辅助以群像型的人物描写,使故事始末完整。电影中无可避免地加入了各种特效来展现日本各地名胜被海水淹没的场景,形成震撼的视觉享受,这也是灾难电影比较卖座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受到美国灾难电影故事流程和表现手法的影响,2006年版本的电影修改了故事结局,男主角作为英雄,拯救了日本岛。这部电影当时在中国并未引起太多话题,并不像后来的《2012》上映后引领了超过三年的“末日传说。但在日本民众心目中,日本列岛沉没带来的震撼,远远超过全球发大水,一个美国爸爸带着孩子逃跑”的故事。毕竟2012的末日说已经不攻自破,但无法证伪的“日本沉没说加上现实中日渐频发的地震和火山喷发,始终撩拨着日本民众的神经。大概就像带着恐惧和好奇的心理去看都市传说,总是会觉得很刺激和莫名的兴奋。日本国内的这种末日情绪,更加坚定了灾难题材科幻小说的市场,从病毒感染、核污染、水位上升、外星人来袭等这些题材中陆续诞生了非常多优秀的作品。

 这大概也是所有灾难故事的读者和影迷们很享受的一种体验。灾难的原理和起因越无可反驳,发生地点越真实可信,这种体验就越奇妙。同样对于中国的影迷来说,《2012》之所以引起了那么多人的兴趣,并带来了可观的票房,其中中国的镜头功不可没。那之后,更多的美国大片瞄准了中国市场,无论是地质运动还是外星人入侵,他们不再热衷于在各种天灾人祸中把自由女神像拆了又拆,而是开始动脑子让变形金刚们从香港一路打到了张家界。中国本土故事也开始放宽尺度,迎合读者们的“拆房子情结。畅销书《龙族》中,前两部的故事就发生在三峡水下和北京的地铁里,甚至北京南站也变成了事件现场,玻璃穹顶毁坏殆尽。应该有不少读者在读到这里的时候,会想象这段情节被拍成电影的样子。(《龙族》第三部又跑去毁灭日本了,这个多灾多难的岛国,大概是灾难小说中出场最多的亚洲国家了。)

科幻故事中的灾难,无论是对于创作者还是阅读者,都是不可割舍的情结,它和“蒸汽朋克太空歌剧等题材一样,在科幻故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危机面前,总会有很多故事可以讲,一旦上升到全人类生死存亡的高度,无论是爱情故事、英雄主义,还是科技崇拜,都会表达得更加曲折醒目。当越来越多经典的科幻类型出现了中国版本,幻迷们也在期待着我们本土的“灾难故事吧。

 最近,日本国内新闻中又有类似“近年东京将有直下型大地震的消息,已经习以为常的民众们轻微的担忧情绪之余,更多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态度。也许这又会成为日本科幻作家们的取材之处,诞生很多新鲜的科幻故事,但是对于日本科幻来说,地理地质题材的作品也许再也无法摆脱《日本沉没》的设定,这也使《日本成名》成为了无法企及的经典。

 

(星云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幻星云网 www.wcsfa.com


喜欢 1 收藏 0 评论
分享

精华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0/140
*
由创企科技提供成都网站建设.成都网络营销
Copyright 2011-2015科幻星云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24304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川B2-20120098

登录科幻星云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