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腾讯文化 刘慈欣:末日来临人类都会死 且死得毫无尊严

转载自 腾讯文化 http://cul.qq.com/a/20141103/009878.htm

刘慈欣:末日来临人类都会死 且死得毫无尊严

思想报道腾讯文化2014-11-03 07:55


[摘要]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人类的思想家还是政治家,还是我们普通大众,我们对那种灭顶之灾下的道德体系、价值体系没有任何思想上的准备。

【导语】

科幻小说《三体》被公认为“中国第一科幻”,作者刘慈欣更创下过连续8年荣获中国科幻最高荣誉“银河奖”的纪录。在2014全球科幻华语星云奖前夕,刘慈欣接受了腾讯文化独家专访,就个人创作及中国科幻市场现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刘慈欣看来,要产生好的科幻作品和好的作家,仅仅有想像力是不够的,“说是技术、钱,其实都不是,那缺什么?缺精神上的东西与科幻的情怀。”

从刘慈欣的身上,我们能看到这种情怀。他相信外星文明的存在、相信技术改变世界,对人性与道德、价值深感忧虑,“我们对那种灭顶之灾下的道德体系、价值体系没有任何思想上的准备”,“如果我是人大代表,大灾难将是我的议案主题”。此时的刘慈欣,已经不仅仅是一位科幻作家。

谈人性:人类还没学会如何应对大灾难

腾讯文化:在您的作品中有两点非常突出:一是对外部世界的宏大想象,还有一点是对人性的描绘,比如,人在最生死存亡时刻会做出什么选择,在逃生过程中由于占有资源和技术的不平等而产生的机会不平等……对于人性本身的善恶是非,您的看法是什么?

刘慈欣:在我看来,不存在绝对的人性,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人性,它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比如目前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甚至我们之前的所有时代,整个社会总体价值观、道德体系都是建立在平稳状态中,建立在生存的平稳、稳定状态的环境之下,不是建立在大灾难、灭顶之灾即将到来或者已经到来的环境之下。这种环境人类从来没有遇到过。

自人类出现以来,我们没有遇到过真正的灭顶之灾,只有过两次有点类似的大灾难,比如欧洲的黑死病,有1/3的人病死,很像世界末日,但远不是世界末日,也远不是灭顶之灾。即便就像一部科幻小说《米与盐的故事》所写的,欧洲人全部病死,但其他地方还是有人存活着,比如中国就从来没有受到传染病这么大的影响。另外一次是上世纪华约和北约的冷战,那个战争一旦爆发,核武器会摧毁地球。但这两个都过去了,而且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

所以,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人类的思想家还是政治家,还是我们普通大众,我们对那种灭顶之灾下的道德体系、价值体系没有任何思想上的准备。

现在,从任何国家宪法中找不出这样的条文,说明灾难到来时该怎么办。这是一大缺憾,任何一个国家在最根本的宪法和法律上应该规定这一条,因为我们现在有这个灾难法律,但我们的灾难是什么灾难?是局部灾难,比如5·12大地震是很大的灾难,但这个灾难和灭顶之灾有本质的区别——局部灾难有外部救援,任何一个地方有灾难,别的地方都可以去救援,但灭顶之灾不存在任何任何救援,大家都一样。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就面临很严峻的问题:一部分人活还是大家一块死?

当然,我并不想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可能可以让一部分人先活,也完全可以为了守住人性大家一块死,但不管你做哪种选择,都得有一个选择,得有一个明确的在宪法上、道德上、法律上确定下来的东西,这种情况下到来怎么办。现在没有,我们不知道怎么办。所以到最后的可能情况是,大家死也都死了,人类的尊严也没有了,什么都没得到。死也死得不是特别好看,比如可能是在互相争夺中、在内战中死去。

这是目前人类价值体系、道德体系的一大缺陷。而科幻补上这个缺陷,是科幻文学应该做出的一些贡献。

腾讯文化:您觉得科幻可以假设一些极端的情境,让大家注意到这个问题。

刘慈欣:发现这件事时我很吃惊,以前我没往这方面想,后来发现真是这样,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甚至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启蒙运动的那些思想家从来没有往这方面想过,我可能才疏学浅,也可能有人想过但我不知道,可我真的举不出这个例子。

腾讯文化:记得在2012年大众热议“世界末日”时,曾经想像过类似“诺亚方舟”,“船票”这样的情境,也想像过怎么应对,但似乎确实没有办法。

刘慈欣:如果按照现在的精神状态、政治体系、思想方式,没法应对,没有任何好办法。大灾难来了,所有人会死,而且死得毫无尊严。

我如果是人大代表的话,我的提案就是这样,肯定有一个大灾难的应对方式,可现在没有人考虑这个事。

谈环境:彻底消灭雾霾的可能性

腾讯文化:应对大灾难,我们确实还没有办法,其实,应对相对小的人类生存问题,现在也是有争议的,比如,有人开玩笑说,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特别适合作为科幻小说题材,比如很多人提到雾霾,就像提到世界末日一样,“不适合人类生存”。作为科幻作家,您如何看待这种对生存环境的争议或者担忧?

刘慈欣:首先雾霾不是北京的专利,比北京早很多的是洛杉矶光雾事件与伦敦黑雾事件,都死了很多人,比北京严重多了。北京现在因为雾霾很科幻,那当年的伦敦更科幻。但是现在,伦敦没雾了,一点雾都没有了,空气极其清新,我去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

北京现在也在经历着伦敦经历的历程,当然我不是说这个历程就应该被经历,能避免最好,但既然现在已经在经历着,没有办法,只能面对。

我认为雾霾的治理,短时间内不会起什么效果的,我是火力发电厂的工程师,所以明白它的治理相当困难。但我认为就像伦敦一样,以后越来越好,肯定有治理好的那么一天,但中间有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可能比较长。

这个过程,和技术进步的关系很大。在现有的技术进步之下,有可能会把北京的雾霾治理好,但会把雾霾移到别的地方去。比如,我原来工作的火力发电厂因为离北京很近就关停了,我所在的新的火力发电厂,在一个更偏僻、离北京远的地方建立起来,但是它的规模是原来火力发电厂的5倍。也就是说,把5倍的雾霾移到原来空气很好的地方去了,但那个地方的人比较少,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比较低。最终的治理,那个地方也要治理,就要靠技术,我们如何开发、研发出低污染的能源技术。

举个例子,比如最清洁的最有前途的能源:核聚变。核裂变在政治上太难了,因为有福岛核电站的先例。但核聚变没有污染,没有放射性污染。这是一个技术进步的希望。如果它要进入实用化的话,也许可以彻底消灭雾霾。但这都需要时间。

谈技术:最大的危险就是技术发展的停滞

腾讯文化:新技术、大数据到底是狂欢还是桎梏,现在大家团聚的时候,在一起只顾玩手机,没有交流,包括之前李淼老师提过未来的新技术肯定会导致“宠物人”,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慈欣:首先玩手机也是一种交流,只不过不和周围的人交流,肯定和手机里的人交流,肯定得刷微信。这个就是人类交流方式的转变。

虽然这种交流在咱们看来很蜻蜓点水,不像以前交流那么深入,但你要知道,以前的交流在更早的田园时代,在一辈子生活在一个村子里,走得最远的距离不超过20公里的一个时代,我们以前所谓的交流在人们看来也是非人性的,也是很冷酷的——城市里人见人面招呼都不打,怎么可能?村子里住百十号人,见面都会打招呼,可走到大都市里,走在大街上,你会跟谁打招呼?包括我们以前还没有网络时代,大城市里所谓的人际交往、友谊、同事关系、社会关系,在田园时代看来已经很冷酷了。

所以这是人类的一种进化,是好是坏很难评价,但我们必须去适应它,抵制它是没有用处的,毕竟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正在到来。

技术一方面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便捷,一个人能够同时和很多人交往,通过网络、电子媒体。另一方面,也把我们每个人日益孤立起来,传统的交往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频率很高、很快、很碎片化,但像以前那种深入的交往包括互相深入的了解、互相长久的友谊会变得越来越少。但这个趋势无所谓合理不合理,因为我认为不存在那种恒久不变的人性,人性和技术一样都在不断地变成,每个环境都有与这个环境相适应的人性,你要按照原始人的或者上古时代人看我们现在的人性来说,我们早已不是人。

所以整个技术的发展已经塑造了我们的人性,我们也会和它变得相适应,从这点来说,我对技术的发展很乐观,认为它会让整个人类社会变得越来越有更多的交往选择(这是从内部来说的)。从外部来说,技术发展会越来越扩大我们的生存空间,让我们以后面对危机、面对灾难有一个生存下去的大机会。从更现实的角度来说,技术在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舒适,这点不用多说,大家都能体会到。所以,总的来说,我对技术发展持一个乐观态度,技术发展不能停滞,最大的危险就是技术发展的停滞。

腾讯文化:您是否担心过技术对人的奴役?

刘慈欣:你要说这是一种奴役的话,那我们被各种因素所奴役。比如我们可能被贫穷奴役、被疾病奴役、被饥饿奴役。在一百年前或者高更早一点如欧洲的中世纪,出生的婴儿只有一半能活下来,活下来的一半婴儿,只有一半能长到15岁以上。而在那时候生孩子的产妇,4个到5个里就有一个难产而死,人们不愿意回到那个时代,那个时代是被贫穷、死亡和战争所奴役,与那个相比,我更愿意接受所谓技术的奴役,毕竟这是一种进步。

另外,我们是不是被技术所奴役在于我们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的选择,如果你选择被它奴役就没有办法,现在高技术时代也提供了个人更多的生活选择,可以跟着舆论走、按着时尚走,完全丢失个性,我们也可以大隐隐于市,我现在一个人坐在屋里,根本不用出门,从网上就能买来所有吃的东西,也可以,这是没有问题的。

最终,对于人类来说,技术是一种解放,而不是一种束缚、一种奴役。

————————————————————————

附:刘慈欣妙语录

——科幻小说不是一个预测文学,而是一个可能性的文学,不是预测,是把各种可能性排列出来。可能排列的各种可能性有一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这是完全可能的。

——电影技术是我们和美国差距最小的,差距大的方面看不见摸不着,人们反而都盯在技术上,说是技术、钱,其实都不是,那缺什么?缺精神上的东西与科幻的情怀。

——每个环境都有与这个环境相适应的人性,你要按照原始人的或者上古时代人看我们现在的人性来说,我们早已不是人

——与其被贫穷、死亡和战争所奴役,我更愿意接受所谓技术的奴役,毕竟这是一种进步。

——技术发展不能停滞,最大的危险就是技术发展的停滞。

由果壳网筹办的第五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于11月1日至11月2日在北京举行,图为《三体》作者刘慈欣在活动上发言。


由创企科技提供成都网站建设.成都网络营销
Copyright 2011-2015科幻星云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24304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川B2-20120098

登录科幻星云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