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岩
我从“理想照进现实”(2013星云奖高端论坛)上学到了什么?(峰兄摄)
2013年10月4日下午,在第四届星云奖高端论坛“理想照进现实”的现场,我倾听了全部发言。学到很多东西。下面就从我关心的侧面进行一些概述和点评,供大家参考。
议题1:科幻创作的现状和未来
概述:在有关当前科幻创作的现状与近期未来方面,韩松在《中国科幻的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讲演中指出,过去的30年是中国科幻作家忍耐、坚持、奋斗、发展 和创新的30年,而今后的30年则是新人类、复杂性、新技术等为特征的30年。他认为中国科幻走向世界是必然的事情,《三体》获得雨果奖是必然的事情。科 幻电影繁荣、产业发展、对民族思维方式转变起到积极作用,都是必然的事情。郑军在《科技文化视角下的科幻发展》中认为,通过人口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科幻 作为知识阶层的读物,会随着知识人口的扩大而扩大,会有更多读者。
点评:我很认同过去30年和未来30年的特征描述。但认为知识人口跟科幻读者之间的同比扩大的说法缺乏有有效论证。中国过去的情况是,知识人口并不巨大但科幻读者量巨大,而西方当前的情况是知识人口扩大但科幻读者在减少。
议题2:科幻理论的发展方向
概述:孙明亮在《科幻文学的兴起与经典化、大众化》的讲演中指出,科幻文学是传统文学体系之外的另一个家族,它本身需要考虑经典化与大众化的独立问题。
点评:这个讲演非常具有理论性和学术前瞻性。可惜当时时间太短。期待他把全文发表出来,很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议题3:科幻现实主义的当前发展
概述:陈楸帆在《无用之用》中谈到,科幻可以娱乐、消遣、提高智识,科幻甚至在科技进步中也有着重要作用。他提供了大数据未来和大学生创意表达两个案例, 并指出科幻经典的WAHT IF思维方式,对当前具有用的价值。李淼在《科幻现实主义》讲演中,通过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和莫言的创作的分析,讨论了科幻更多写现实的可能性与方式。他 还结合自己的创作谈了经验与体会。而刘慈欣则在《2013年国内科幻的回顾与展望》的专题讲演中认为,谈科幻关注生活是可以的,但必须明确:科幻是采用特 殊角度去关注生活。他还明确指出,科幻有第三次被工具化的危险。在科幻关注生活方面,应该学习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没》。这部著作没有直接谈到日本1970 年代的生活,但却在未来发生的莫须有的沉没事件中,谈到了日本人当前的种种心态。这种关注才是科幻的关注。
点评:我对这些说法都很认同,特别对刘慈欣直言不畏的精神表示钦佩,他的说法引人深思。科幻的独立性到底在哪里?我们走过的弯路是否具有经验价值?这些都很值得讨论。
议题4:科幻与技术发展的关系
概述:江晓原在《一个猜测-互联网会颠覆菲利普·迪克的经典作品吗?》的讲演中指出,从穷困潦倒的迪克所创作的暗黑风格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生活投射到作品 中的许多内容。迪克的作品询问的是文学作品都要询问的“我是谁”的问题。虽然迪克时代没有互联网,但迪克会对互联网持怎样的态度,可以推测。作为通讯工具 和极力两自己打造成媒体的互联网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异。作为媒体的互联网是妖魔存在。江晓原还建议,科幻文学必须远离科普,走向高端!刘兵在《STS视角 下的科幻》讲演中,回顾了STS的不同概念,他强调科幻跟科学的关系必须摆正,不是科学激发科幻,而是科幻激发和促进科学!黄海在《网络科技与未来》的讲 演中认为,华语科幻文学需要做许多基础工作。应该立刻考虑编写《华语科幻小说大全》,全面展示华语科幻各个地区各个时代的作品梗概,并由此深入发掘华语科 幻的历史与变迁。
点评:江晓原和刘兵所提出的科幻跟科学关系的问题,以及他们所倡导的这种特殊的关系,对未来科幻创作及理论发展,具有深刻警醒意义,是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黄海有关重视华文科幻历史研究的建议,也很值得出版界和学术界重视。
议题5:青少年科幻领域的现状与未来
概述:在有关少儿科幻的两个报告中,杨鹏在《互联网时代的童书科幻写作与产业开发》专题讲演中谈到,中国科幻曾经有过的前几次繁荣,其实都是少儿科幻的繁 荣。他极力主张将少儿科幻和普通科幻分化成两类,认为无论是创作规律还是读者受众都相当不同。如果说成人阅读的科幻是一种成人读物中的小众文学,那么少儿 科幻则属于大众文学。在2003-2013年的童书黄金十年之中,他自己的科幻已经销售300万册,足见这一大众文学的产业状况。刘兴诗在《谈谈儿童科幻 与少儿科幻》的讲演中也认为,少儿科幻与成人科幻不能画等号,对两类作品的要求和其中的思维形式也不相同。应该把少儿科幻再做年龄段的划分。刘兴诗指出, 少儿科幻不能少儿不宜,要有明确的科学主题,故事要简单化,篇幅不能太长。应该对老作家的少儿科幻进行抢救性整理和发掘。
点评:上述讲演中的多数内容我都很同意。但说少儿科幻故事应该简单化,我觉得是“过分简单化”的说法。今天的“00后”,是复杂的一代,成熟的一代,凭借简单化的故事,怕难于让他们满足,更达不到作者所期待的“教育”目的。
反思:这次论坛由于时间和地点限制,给论坛讲演人的时间太短。这点在明年的论坛上将发生彻底改变。一个论坛的时代将会被多个平行论坛的设计所取代。此外, 由于多个学术团体的参与,论坛可能会分层,在北京的各高校,还可能有更专题的学术研讨会在星云奖颁奖时段同时展开。国外学者和作家也将参与下一年的星云奖 论坛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