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辉
金秋十月二十六、七,受董仁威先生邀请,参加全球华语科幻科普产业星云联盟成立大会和第三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暨2011年度科幻/奇幻银河奖颁奖典礼,感触较深,草拟文字,与同仁交流。
我差一岁之遥就满花甲,按传统说法已经步入老年。不少的媒体都说老年人要以年轻的心态善待自己,不要等钱没花完就走了。谁都明此理,但没有几人能做到 的。昨天晚上(二十七日)奖颁奖典礼隆重活跃而“VS”式的颁奖氛围,使我心态年轻至少20岁了,身体上的一些小小毛病也好像不见了。
这个两大会都有两类“80”后参加。刘兴诗80岁有余,曾经自娱是“80”后,当然也有不少是21世纪的“80”后、“90”后参加。周孟璞老人家 90岁高龄,手持拐仗也参加了昨天晚上的盛会。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会长松鹰老师也参加了昨晚盛会,会上像松鹰这样“50”后的人也不少。这两个会可谓是 跨世纪华人的约会了。
为什么要扯上年龄,原来在我的思维里,认为科幻作品是少年或年轻人所作,即为有老者也是在少年时有奠基。记得六、七年前,我到省科普作协办公室见董 老,董老把我引见当时与他相邻的《科幻世界》杂志社编辑姚海军,海军由职业使然,拿几本有代表的科幻杂志给我,希望我写点科幻文章。回家研读了几篇,感觉 是:文章不光是语言“另类”,思路、思想也“另类”,难以入行,甚至还有点“逆反”。后又找来几位单位刚聘来的有“文笔”的大学生,动员他们入行投稿。他 们看了杂志也是摇摇头,觉得没有兴趣。
这次“两会”的学术交流活动和行为科幻颠覆了我的偏见,解决了“另类”问题。最直接点明我“另类偏见”的是著名辞赋大家、解字先生张昌余教授,他在颁 奖台上说:“科幻”、“奇幻”的“幻”就是“幼”不要“力”字的那一撇,是从幼来的,科幻、奇幻就是从“幼稚”出发,就是要“二”,才能成就优秀成果。
后来又想起台湾来的科幻作家李伍薰在下午研讨会上的发言,他说,在台湾,要把科幻进入实业、产业,相当难,比风投还难得多。老板首先要问你世界上有没 有人搞过你这的这种科幻产品,若没有,是肯定拒绝的。然而,也并不是都是死路。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手机,就是今年刚过世的一位美国科幻作家“幼稚”出来 的。
27日晚的颁奖典礼在四川科技馆五楼举行。大约1000多人的会场挤得满满的。过道也坐滿了人,获奖者也让出座位安排科幻迷们座,自己座在通道上。然 而,参加典礼的十之八九是青年或少年,又给我出现了一个问号,是不是科幻中间有“代沟”?从我邀别人写科幻作品和李伍薰讲的台湾商人投资科幻产品的观念 看,存在“代沟”的可能性大,这个代沟不解决,有可能演变成产业鸿沟、商业鸿沟。那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将是大不幸。我们有能力的人都应该来弥补这一代沟, 尽一份义务。我们科普作家有条件做这些工作。为什么《西游记》的电视连续剧久放不衰,而书本小说阅读者却寥寥无几。这不仅是文字繁简问题,可能是科幻的书 本《西游记》是平面语言,再加上文言文阅读的困难,而电视是立体语言,直觉易懂和吸引眼球的效果吧。我认为这是一个科幻转变成科普的典型范例。虽然现在科 幻迷是小年轻居多,但还有一大部分年轻人没能接触到科幻领域,可以大胆预言,他们到中年后或进入科技领域后,会有高科空白期的。
在26日的“全球华语科幻科普产业星云联盟成立大会”上,我发了一观点,认为科幻是仰望星空的事业,科普是脚踩实地的事业,这里的“踩”也有探和索的 意思。人类既要有仰望星空的人,也要有脚踩实地的人。我在这次科幻奖活动中获得了乐趣,打算今后关注科幻读些作品,既可与仰望星空者同乐,也可防止被“刷 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