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对姚海军、董仁威、李简采访录——讨论科幻电影“星际穿越”

华西都市报于11月22日用整版发表对姚海军、董仁威、李简采访录——讨论科幻电影“星际穿越”

●釆访姚海军(科幻杂志副总编辑)

科幻电影:比“填鸭”管用的科普工具

2014年11月22日

电影诞生100多年以来,科幻电影始终扮演着一个先知者的身份。不过,到底什么样的科幻电影能让我们重拾当初的震撼?科幻电影、科幻文化会对未来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暗示”?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了目前最火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系列出版策划人、《科幻世界》副总编辑姚海军。

科幻片的人情味越来越浓了

纵观科幻电影的发展史,除了早期的法国电影之外,美国科幻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以迅猛的势头成为主力。当下好莱坞最为成熟的影片类型中,科幻电影是最具影像冲击力和票房号召力的叙事题材。在美国,科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大量的漫画、小说等作品,《生活大爆炸》中的宅男们都是科幻的拥趸者。

“我和大多数普通观众一样,最早接触的一部科幻电影是《超人》。”姚海军说,过去人们对科幻电影有一种说法,叫奇观电影,因为影片中呈现的大多是日常生活中见不到的景观,比如早期的疯狂科学家、各种神奇的实验,彗星撞地球、世界末日等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震撼的画面,瞬间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正在影院热映的《星际穿越》所刻画的骨肉亲情,也引起了科幻影迷们的热议和共鸣。在姚海军看来,科幻电影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电影,核心价值是带给人类神奇的体验。 

为什么人们愿意掏钱买票进入电影院,花两三个小时进入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世界?那是因为科幻电影能够让我们暂时从凡俗生活中脱离出来,思考人类这个物种在未来宇宙中的命运,人类和宇宙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同时反过来观照自己的内心。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科幻电影?

如果要问科幻迷当前最畅销的科幻小说是什么?他们一定会说是《三体》。今年10月17日,“三体电影”的官方微博公布消息,由该书作者刘慈欣独家授权的《三体》电影,即将在今年开拍。姚海军表示该片将由“好莱坞特效团队+国内一线明星合力打造”,但是没有透漏该片的导演及演员阵容。

“目前正在打磨电影剧本,我非常期待最终能够成为像《星际穿越》那样,既有震撼的画面,又有情感的温度。”姚海军说,中国观众已经习惯了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叙事模式,然而中国的科幻电影应该拥有不同的特质,不仅仅是电影画面中的中国元素,更应该关注中国人真正感兴趣的话题,比如雾霾等环境问题。

“可以不是直接的表达,但是在影片中应该有映射。”姚海军说,科幻电影跟科幻小说一样,提供给未来无数的可能性,但不是准确预言某一件事。科幻对科学和社会的最终作用,是告诉人类有哪些好的可能性,并如何规避坏的可能性。

科幻一定程度能承担科普功能

姚海军说,“科幻电影跟科幻小说面临同一个问题,就是从大科普的角度来讲,有科学知识普及方面的作用。”只是不是具体的知识,更多的是唤起人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尤其对年轻来人来讲,可能会因此让他们爱上科学。比如,最近的朋友圈总被《星际穿越》刷屏,甚至有女生自嘲“作为一个对硬科幻几乎没有辨别能力的文科生”,在陪男友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特意在网上搜索各种评论,恶补了两三个小时的物理学、天文学、社会人文学等各种“学”,才勉强搞懂了“黑洞”、“虫洞”、“五维空间”、“相对论”是怎么一回事。

姚海军说,从这点来看,这也是科幻电影起到的科普作用,“过去是填鸭式地告诉你科普是怎么回事,但今天则是告诉告诉你有个东西很神奇,但并没有告诉你为什么如此神奇,这也是从另一个层面激发大家学习科学知识。”

 (华西都市报记者 王蕾)

 

●釆访董仁威(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

如何面对未来的灾难?科幻电影开启多元猜想

2014年11月22日

董仁威所拍剧照

《星际穿越》火了,同时催生了一股“科幻”热。在其大量描绘的超越想象的未来世界景象面前,不少粉丝心存疑惑:虫洞是否真的存在?通过它能够寻找到其他生存的空间吗?未来人类的命运究竟何去何从?

日前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知名科普作家董仁威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他所了解的科幻奥秘。 

宏观设想 未来人类能在外星球生存繁衍

《星际穿越》提供了人类未来可能的一种生存图景,如果对未来进行天马行空的猜想,是否有N种可能性?在科普作家董仁威看来,“最为宏观的设想,就是未来人类能够随意地进行星际漫游,可以在不同星球生存、繁衍。”

“人类要长生不老,需要摆脱肉体的束缚,让思维脱离肉身获得永生,未来想象的载体是能够独立存在的思维波,科学的说法就是思维集合体,它包括人脑内储藏的所有信息。”董仁威说,过去人类想象的鬼魂、幽灵,可以长生不死来去自由,往往被当作迷信对待,现在思维波具有类似的“超能力”,但却披有科学的“外衣”。

未来究竟能否抛弃人类的实体?在董仁威看来,21世纪是生物灵魂的世纪,破解思维密码成为科学家的重大课题,这就为“思维波”的实现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只是目前还没有解开思维密码的所有疑团。

“从科学推论看,虫洞是确实存在的。通过虫洞可以打进多维宇宙,这对人类而言意义非凡。”董仁威说,“思维波能够漂浮在空间,自由穿梭,甚至通过虫洞,打进外太空。从低维空间通过‘虫洞’进入高维空间,需要匪夷所思的能量,而思维波能够突破能量限制,实现不同维度的转换,让星际旅行轻而易举。同时,思维波可以让我们一样的思考,一样的交朋友,享受生活。它仅需光能就能满足能量补给。”

“这在电影中已有类似的影像模拟,比如,人类的影像就是几束‘光影’。”董仁威说,目前在科幻作家的文学呈现中,更多的探索是网络植入,让虚拟的思维波在网络空间存活。 

科幻电影 为人类应对未来灾难而存在

超尺度的巨型城市、高度机械化的生存景观……在最为直观的影像呈现中,科幻电影提供了未来生活的多元猜想。在好莱坞经典系列电影《星球大战》中,处处都是繁华的不可能的机械体,悬浮于太空中的一座又一座自给自足的城市,拥有完整的自我运作系统,保证了人们能在深邃的太空中维持生命的繁衍与生活的正常延续,导演乔治·卢卡斯所创造的未来世界也许就是人类明天的模型。

科幻电影如《星际穿越》,对黑洞进行了有史以来最为逼真的模拟,对未来生活有着超越想象的具象呈现,作为承载描绘未来生活“使命”的科幻小说,对人类可能的生存图景又提供了什么样的‘蓝本’?在董仁威看来,科幻小说的魅力在于对人类的未来世界、高科技影响下的生活和命运的探索和预言。

董仁威说,科技发达、技术进步、工业发展带来的环保灾难,高科技造就的核武器、纳米技术、机器人等,如果不加节制,未来的某一天也许会毁灭人类。科幻小说对宇宙、人类最后归宿的主题呈现,为人类生存敲响警钟,探索出路,正是其意义所在。

“在未来,核战争使陆地生态系统全部毁灭。残存的人类用基因工程把自己改造成如同鱼儿一样的水栖人,同时把蓝色海洋改造成红色海洋,使之适应人类下海生存……”董仁威说,科幻作家韩松在小说《红色海洋》中描绘了一个核战过后的恐怖世界,人类文明被毁灭,退化到野蛮阶段,走上了重建文明的艰难历程。“这些科幻小说都表达人类面临大灾难时的哲学思考,同刘慈欣的‘科幻是为人类面对大灾难而存在’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华西都市报记者 张想玲见习记者 李姗姗 实习生 杨云华)

 

●采访李简一名川大科幻迷眼中的未来世界:科幻电影“预测”未来

2014年11月22日

科幻作品可以将背景设定在传统文学作品难以到达的极端之中,从而在特别极端的环境中探讨新的世界,这是其他类型作品很难做到的。

四川大学科幻协会,拥有500多名“科幻粉”,李简是其中之一。最近大热的《星际穿越》,在李简看来可谓是“诚意之作”。“科幻电影的‘写实’,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写实’”,他提出自己对科幻电影的看法,“科幻作品不是预言未来,而是预测未来。在人类的发展道路中,科学作品提供了很多条路线,人类可能会择其一而走,也可能一条也不走。”

《星际穿越》“诚意很足,打9分”

最近热映的《星际穿越》,李简给予了肯定答案,“诚意很足,我给九分。除了节奏的把握问题,其他都很好。”

在资深科幻迷李简看来,早年科幻电影和近年科幻电影有所不同。“早期的由于技术限制等原因,往往拍摄上不会有太多特效。所以早期科幻电影往往走向了两个极端,强调宇宙的存在和强调人的存在。”

李简举例说,“比如《2001太空漫游》,它就是极度弱化人作为一个角色的存在感,强调宇宙的存在,让观众能够形象的感受到宇宙的广阔、深邃。而另一种极端方式是宇宙、未来只是作为人类生存的一个舞台,人类在这个新颖舞台上演绎传统的故事,如《星球大战》。”

“由于技术的发展,近年的科幻电影,特效可以做得足够华丽,所以现在的科幻电影更偏向第二种模式,即人的存在,熟悉的故事在陌生的舞台上演出来,会让人有一种更加别样的趣味。”李简认为。

李简认为,科幻书籍同样拥有一个迷人的科幻世界。“比如罗杰·泽拉兹尼的《光明王》,在我看来算是非常优秀的科幻作品,它语言风格很华丽,类似于古印度的史诗,大量充斥各种宗教用语。并且它从未明确的向读者透露故事世界的设定,只有通过读者一步一步的阅读,才能得到令人恍然大悟的答案——原来这故事是发生在一个高度发达的未来高科技的时代。”

科幻电影是另一层面的写实

对科幻迷而言,科幻作品有着独特的吸引力。李简说,这种吸引力不仅独有,还超越了其他类型作品对他的吸引力。

为何科幻作品能捕获科幻迷的心?“科幻作品可以将背景设定在传统文学作品难以到达的极端设定中,从而在特别极端的环境中探讨新的世界,这是其他类型作品很难做到的。”李简说。

有观点认为,科幻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远离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题材。但在他看来并不全是如此。“科幻作品不同之处在于,它其实是另一层面上的写实。科幻电影的‘写实’,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写实’。它用科学的计法,让人们觉得科幻中的‘实’将是即将到来的。”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曾在作品《海底两万里》中,提出过潜水艇通过海水电解制造电池,从而给潜水艇电灯供电的设想”,他举例说明,“这些在当时看来都是几近狂想的假设,在现代的应用却变得很普遍。”

李简说,科幻作品只是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未来,“科幻作品并不是在预言未来,而是预测未来。在人类的发展道路中,科学作品提供了很多条可以走的路途,人类可能会择其一而走,也可能一条也不走。”

人类未来会“走”出地球吗?

未来人类如何延续?这是科幻作品不变的主题。

“社会学家雷·库兹韦尔在几十年前提出了一个理论,叫做技术奇点。”饱读科幻作品的李简,提出自己的理解。“他将数学函数和人类发展结合起来,认为人类的技术发展呈加速发展的状态,并通过数学推导严格的给出了几十年后人类未来的途径。

李简说,如果技术奇点理论正确的话,人类的寿命将大大增长,人口基数将大大扩张。“除非遇到极大的自然灾难或其他扩张种族的干扰,人类必将面临‘向外走’,寻求新的适宜人居的星球,才能继续生存。”

人类社会是否会迎来技术奇点?他认为“现在的几项核心技术能不能达成突破是关键,比如材料、生物、能源等。”但如果技术没有及时突破,技术奇点将不会到来,人类未来的生存可能走不出地球。

“有过一个统计数据表明,如果要让每个人类都过上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生活的话,需要的是四个半地球的资源,这是个非常大的数字,以现在的能源供给体系是无法维持的。”他注解说,“迟早会出现全人类都缺少能源的时候,如果技术奇点不成立,人类在用完地球上绝大部分资源之后,文明可能后退到农耕时代。”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路延 实习生 杨镨玉)


喜欢 1 收藏 0 评论
分享

精华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0/140
*
由创企科技提供成都网站建设.成都网络营销
Copyright 2011-2015科幻星云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24304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川B2-20120098

登录科幻星云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