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快讯第71号2014年5月15日
时光幻象成都科普创作中心夏收第二茬
来自四省市签约作家创作的文理兼容、创新型科普读物
《少年科学院书库》(第二辑)13部书出版
时光幻象成都科普创作中心组织创作的《少年科学院书库》第二辑,经过出版社与作者一年多的努力,于2014年5月出版。第二辑包括了各种类型的科普图书:万物之灵 (董仁威)、生命的奇迹(王敬东 于启斋)、气象科考之旅 (徐渝江)、宇宙探秘 (徐渝江)、探秘神奇大自然(姜永育)、遭遇地震 (姜永育)、呼风唤雨(姜永育)、机器人世界 (尹代群)、趣话仿生 (尹代群)、我们离不开植物 (程富金)、化学“魔法”(樊春丽)、蓝色聚宝盆 (萧星寒)、先进材料 (孙悦 董晶 刘楷悦)。
《少年科学院书库》第二辑的签约作家队伍有了扩大,除了四川作家姜永育独著三部,尹代群、徐渝江各独著两本,董晶合著一部以外,山东作家于启斋,重庆作家萧星寒,90后青年作家孙悦(四川大学本科生)、樊春丽(中国科技大学传播学硕士),也成为了我们中心的签约作家。中心签约作家向全国扩大的势头日趋强烈。
《少年科学院书库》第二辑有两个特点,一是文理兼顾,用大视角来解读社会,解读科学,山东作家王敬东、于启斋的《生命的奇迹》,笔者的《万物之灵》,是这一科普读物创新方法的一种赏试。二是着力宣传科学方法。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结果表明,经过多年多方的努力,虽然公众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科学方法的掌握上进步甚微,因此,出现了医药保健品虚假广告,有关转基因等的谣言、流言大行于世的可悲局面。因此,中心在组织丛书时,将把宣传科学方法作为创新的重点。《少年科学院书库》第二辑中,徐渝江著《气象科考之旅》、姜永育著《探秘神奇大自然》,是以宣传科学方法为主创作科普图书的一种赏试。(孙悦)
《少年科学院书库》主编
致读者:博览群书与成才
时光幻象成都科普创作中心主任:董仁威
安徽教育出版社要我主编《少年科学院书库》,第一辑18部于2012年出版,不久,又与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少年科学院书库》第二辑合同,经过出版社同作者一年多的努力,第二辑13部也于2014年5月出版了。第二辑包括了各种类型的科普图书:万物之灵 (董仁威)、生命的奇迹(王敬东 于启斋)、气象科考之旅 (徐渝江)、宇宙探秘 (徐渝江)、探秘神奇大自然(姜永育)、遭遇地震 (姜永育)、呼风唤雨(姜永育)、机器人世界 (尹代群)、趣话仿生 (尹代群)、我们离不开植物 (程富金)、化学“魔法”(樊春丽)、蓝色聚宝盆 (萧星寒)、先进材料 (孙悦 董晶 刘楷悦)。
《少年科学院书库》第二辑的签约作家队伍有了扩大,除了四川作家尹代群、徐渝江各独著两本,姜永育独著三部,董晶合著一部以外,山东作家于启斋,重庆作家萧星寒,90后青年作家孙悦(四川大学本科生)、樊春丽(中国科技大学传播学硕士),也成为了我们中心的签约作家。中心签约作家向全国扩大的势头日趋强烈。
《少年科学院书库》第二辑有两个特点,一是文理兼顾,用大视角来解读社会,解读科学,山东作家王敬东、于启斋的《生命的奇迹》,笔者的《万物之灵》,是这一科普读物创新方法的一种赏试。二是着力宣传科学方法。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结果表明,经过多年多方的努力,虽然公众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科学方法的掌握上进步甚微,因此,出现了医药保健品虚假广告,有关转基因等的谣言、流言大行于世的可悲局面。因此,中心在组织丛书时,将宣传科学方法作为创新的重点。《少年科学院书库》第二辑中,徐渝江著《气象科考之旅》姜永育著《探秘神奇大自然》,是以宣传科学方法为主创作科普图书的一种赏试。
《少年科学院书库》1、2辑共出书31部,洋洋洒洒400余万言。有什么共同特点?一“字”以蔽之:“杂”。数理化天地生,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人文科学,什么都有一点。这套丛书继续编下去,还会更“杂”,文史哲,社会科学也会编进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共存。
《少年科学院书库》为什么编得这么“杂”?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科学家具备广博的知识,需要真正的博士,需要文理兼容的交叉型人才。许多事实证明,只有在继承全人类全部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够在科学技术上进行创新,才能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一年多前,我曾经同四川大学的几百学子进行过一场博览群书与成才关系的互动式讨论。我用大半辈子的切身体会回答了学子们的问题。我说,我是学理科的,但在川大学习时却把很多时间放在读杂书上,读中外名著上。当然,课堂内的学习也很重要,是一生系统知识积累的基础,我在大学的课堂内成绩是很好的,科科全优,毕业时还成为全系唯一考上研究生的学生。
但是,不能只注意课堂内知识的学习,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而要博览群书,汲取人类几千年创造的文化精萃。
不仅在读大学的时候我读了许多杂书,我从读小学开始就爱读杂书。我在重庆市观音桥小学读书的时候,便狂热地喜欢上了书。学校的少先队总辅导员谢高顺老师,特别喜欢我这个爱读书的孩子。谢老师为我专门开办了一个小小图书馆,任命我为小小图书馆的馆长。
我一面管理图书,一面把图书馆中的几百本书啃得精先。我喜欢看什么书?什么书我都喜欢看,从小说到知识读物,有什么看什么。课间时间看,回家看。我常常坐在尿罐(一种用陶瓷做的坐式便桶)上,借着从亮瓦中射进来阳光看大部头书,母亲喊我吃饭了也赖在尿罐上不起来。看了许许多多的书,觉得书上的世界太精彩了。我暗暗发誓,长大了我要写上一架书,使五彩缤纷的书世界更精彩。这是我一生中立下的一个宏愿。
广博群书使我受益匪浅,走上社会后,我面对复杂的社会,曲折的人生遭遇,总能应用我厚积的知识,找出克服困难的办法,取得人生的成功。
现在,我已写作出版了84部科普及文学书,包括2部长篇小说,主编了24套丛书,包括《新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新世纪青年百科全书》《新世纪老年百科全书》《青少年百科全书》《趣味科普丛书》《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丛书》《花卉园艺小百科》《兰花鉴别手册》《小学生自我素质教育丛书》《四川依然美丽》《生物工程趣谈》《转基因技术漫谈》《达尔文》(传记小说)《花朝门》(长篇小说)等各种各样的“杂书”,被各地的图书馆及农家书屋采购,实现了我的一个人生大梦:为各地图书馆增加一排书。
因此,我请读者们不要挑肥拣瘦,看完这套丛书的每一部书。
开卷有益,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时光幻象成都科普创作中心中心主力签约作家姜永育接受中央气象台微采访
姜永育著《青少年灾害逃生自救丛书》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央气象局
微访谈|姜永育:与灾难面对面
2014-05-12
编者按:姜永育,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气象报四川记者站站长,在从事气象业务、气象管理和气象新闻工作的同时,业余时间积极从事写作。2009年起创作科普科幻图书39部,作品曾获2012年四川省优秀科普图书奖。
2012年起,姜永育开始创作长篇悬疑推理小说,在我社出版过《墙上美人脸》《神秘的哭声》,其作品错综复杂,扑朔迷离,曾多次登上当当网畅销书排行榜,素有“气象观测员福尔摩斯”之称;在5.12汶川特大地震6周年纪念日之际,携手广西人民出版社推出青少年灾害逃生自救丛书。该套丛书突破了传统的科普书框架,摒弃说教式的知识灌输,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让读者在阅读的乐趣中学到防灾避险知识。
以下是作者姜永育近日参加“防灾减灾日”特别直播策划节目,在中国气象局政务厅接受采访的文字记录:
开场: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我是本期直播的主播小晴,今天的嘉宾是一位搞气象的大哥,他身手不凡,看的是风云图写的是“西游记”;“这位搞气象的大哥神秘莫测,拥有“气象观测员福尔摩斯”的称号。一个曾无数次身临灾害现场的气象人,一个被灾害触动心灵深处的气象人,一个在灾害灵感中发现故事的气象人是如何把工作和生活,把灾害和防御用最生动的故事和话语传达给每一个读者的呢?姜永育,与灾害面对面,与大家面对面……
亲身经历
问:在您十多年的新闻工作中,您一定亲身经历过很多灾害现场,哪些是您印象最深刻的?
答:我确实经历过许多灾害现场。众所周知,四川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暴雨、洪涝、干旱、泥石流、山体滑坡,以及地震等频繁发生。每次灾害发生之后,作为中国气象报驻川记者的一员,冲到第一线采访是我的职责。
印象最为深刻的,当然还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当年5月因局里工作安排,我正在雅安家中休假时,就遇上了那场大地震。12日地震当天,雅安到成都的交通都中断了。15日交通恢复后,回到成都,赶赴汶川前线进行采访和救援。当时理县、汶川的道路都是山体垮塌后,推土机推出来的,余震一来,山体滑坡随时发生,到处灰尘冲天,磨盘大的山石乱飞……这次采访和救援,它可以说是我一生当中,心灵深处最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几年过去了,那种飞沙走石、时刻面临死神威胁的场面仍不时出现在梦境中。
问:08年汶川大地震,所有人都是触目惊心的。地震发生时,您在雅安家中,雅安当时受灾也很严重吧。
答:当时,我一个人从家里冲出来,但冲到过道那里便不敢跑了,因为我感觉过道马上就要垮塌,于是紧紧抱住门框不放,有那么一刻,我想跳楼,但看了看地面,觉得跳下去可能非死即伤,于是便没有敢跳,待到震动一弱,我赶紧一溜烟跑到了楼下。
我家是那种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的旧楼,我家住在三楼,地震发生时,楼房摇晃得特别厉害,当时如果再多摇一分钟,估计楼房就倒塌了。
问:您看到的您的家人、朋友,身边的人当时是个什么状况?
答:当时我跑下楼后,同一幢楼的住户们也都跑了下来,他们有的光着脚,有的裸着上身,我们看着还在不停摇晃的楼房,每个人脸上都有一种既惊恐又幸运、既迷茫又无助的表情。虽然后来震动停止了,但谁也不敢再上楼。大家开始不停地拨打电话,但怎么也打不通。
大约过了二十多分钟,女儿回来了,她当时不到10岁,地震发生时,她在老师的引导下跑出了教室……我们父女俩在雅安市气象局门口等到下午,妻子一瘸一拐地回来了,看到我们,她眼里的泪水一下涌了出来。原来她在学校组织学生转移时,摔下楼梯受了伤。她见到我们的第一句话是“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们了……”
问:后来您不顾妻子受伤、女儿年幼受到灾难的惊吓,拿起相机奔赴汶川受灾最重的第一线,您是怎么考虑的,仅仅是工作需要么?
答:在雅安至成都的交通恢复后,我立马赶回了成都,当天,单位便派我与省局救援队一起,赶赴汶川前线进行采访和救援。我之所以把一切都置之脑后,首先是作为一名记者,把灾区情况报道出来,这是我的职责和使命,其次,作为一名气象人,奔赴重灾区救援受困气象职工义不容辞,第三,在全国人民都关心四川、众多志愿者不顾生死赶赴灾区救援的时刻,作为一名四川人,更要有所担当、有所作为,用我们四川话来说,就是“雄起”。
问:刚才您说您家在雅安,去年“4.20雅安芦山地震”,在震源中心,您的感受更深刻吧。
答:去年的“4.20”地震也令我刻骨铭心。因为我一直是两地分居,平时一个人在成都,妻子和女儿都在雅安。去年4月19日,我回雅安过周末,20日上午8时03分便发生了地震。我正在家里睡懒觉,在猛烈的摇晃中,我被惊醒了,只听见一片“轰轰”、“哗哗”的声音,屋顶的灰尘不停往下掉,书柜里的书、椅子的衣服也都掉到了地下,我和妻子惊恐无助地躲在门框下,直到摇晃减弱,才赶紧往楼下跑。我当时穿着裤子,光着上身,临出门时,我在地上随手抓了一件黑色的衣物披在身上,到了楼下,那个东西怎么也穿不到身上,仔细一看,原来是妻子的一条裙子。
从惊吓中恢复过来后,我带上家里的简易相机,抓了一本女儿的作业本作为采访本,去了震中芦山县城。
如果说汶川大地震我感受到的是山体滑坡和飞石的危险,那么芦山地震我感受更多的是余震。
有时余震一来,坐的凳子“嘎嘎”直响,帐篷也几乎要被掀翻;有时正上厕所,余震袭来,屋顶上的泥灰“簌簌”直掉,吓得赶紧提起裤子就跑……这次采访,我一共在芦山呆了5天,发回了许多现场文字报道和图片,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在第一时间去到另一个灾区——宝兴县。
问:面对灾害,人们会瞬间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在灾害现场,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什么?
答:是的,灾害临近时,每个人在瞬间都会感到自己的渺小。“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我当时在自家的三楼上抱着门框,当时脑海中唯一的念头便是:自己千里迢迢从北京回到四川,难道是回来送死的吗(我当时是5月9日回到家中,12日便地震了)?“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时,被震醒的那一刻,我脑海中也涌起一个念头:上一次没有死,这次可能逃不掉了。在汶川前线,当山体滑坡和飞石袭来时,很多时候我也感受到了死神的威胁。说真的,当时我根本没敢多想以后的事情,因为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回来。
问:还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经历?
答:2011年7月3日下午,成都市区因强降雨引发内涝,大街上水漫金山,当时冒着大雨出去采访,在齐膝深的水中走了一个多小时,当时水里飘浮着许多垃圾,有的地方还有玻璃碎渣,更可怕的是,有些地方下水道的盖子被冲掉了,大水卷起漩涡,看上去让人心里害怕,因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卷入其中。
2013年7月9日,四川汶川因暴雨引发特大山洪泥石流,我到现场采访,山洪泥石流将灾后重建房屋掩埋的场景触目惊心,有些地方,山洪甚至将高速路大桥也冲断了……因为是山区,一些农民的房子就建在河边或山崖下,山洪泥石流一来,房屋便被冲毁或掩埋,这使我想到:如果人们都能掌握一点防灾避险意识,或许就能避免悲剧发生。可以说,也是促使我写作防灾避险科普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2008年的汶川地震采访途中,我们在前线的经历可以用“惊心动魄”四个字来形容。当时山体滑坡成片成片地连接在一起,有的地方整座山完全垮塌,而在这样危险的地方,上面的山体还在不断往下滚落飞石,一座又一座松散的山体悬在头顶,仿佛锋利的达摩克利斯剑。路边,不时可以看到被山石砸成麻花状的汽车。往下走,道路越艰险,心境越紧张。
在现在都还记得一个场景:在一个滑坡处,汽车正要经过时,上面突然塌方,磨盘大的石头飞奔而下,刹车来不及了,一车人的心顿时提到了嗓子眼。司机猛轰油门,快速前冲。那一瞬间,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只听到车顶和车窗“叮当”直响,轰鸣声不绝于耳,似有千万沙石打在车上。汽车冲过去后,车厢里突然异常安静,有一分钟的时间,谁都没有说话。悬着的心又回到自己身上后,我突然感到人的生命原来是如此脆弱。
最接地气的科普员
问:促使您创作那么多科普类作品的动力,是不是因为您曾太多次亲临灾害现场,觉得大家太需要这类书籍来普及知识,挽救生命了呢?
答:是的,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在灾区见到了太多的灾难,太多的生离死别,太多的无助和悲伤,自己本身也经历了生与死的重重考验,毫不夸张地说,我与参加救援的同事一起,都是闯过鬼门关的人。当时在灾区前线,我脑海中便有一种思考,我想人生一世,功名富贵都是过眼烟云,如果能活着回去,后半生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做点有益有用的事情。可以说,地震灾难的经历,是我写作科普作品的内因:因为经历了生死,才能将一些东西彻底放下,让自己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其实,我写书的时间并不长,从2010年开始,到今天算起来也不过才5年时间,但已经出版了近40本科普书,而且这些都是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写出来的。
答:如果大家看我的科普书,就会发现这些书绝大部分和防灾避险有关,这其中有写给农民朋友看的《自然灾害与农业避险》(入选新闻出版总署推荐的农家书屋),有写给小学低年级孩子看的《虎嘟嘟魔幻大历险》(被评为2012年四川省优秀科普图书),有写给小学高年级孩子看的《自然灾难大历险》(今年入选馆配图书,已加印3000套)。今年暑假,有一套《青少年灾害逃生丛书》将要出版,一共五本,其中包括了地震、台风、海啸、暴雨、热浪、寒潮等自然灾害。
问:您一开始的作品都是科普类,是什么原因引导您开始创作悬疑推理类小说了呢?我们的网友对您“气象福尔摩斯”的称号一直充满好奇。
答:其实我不管是写科普也好,写小说也好,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关注弱势群体,为弱势群体呼吁,力求能改变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当我发现老是写科普作品容易进入老套路、死胡同时,便选择了用小说这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众所周知,现在纯文学的读者群越来越少,为了增加自己小说的可读性,于是我尝试在小说中增加悬疑推理的成分。因为小时候喜欢看福尔摩斯探案,再加上具备一点逻辑推理的能力,于是我把它运用到了自己的小说中。2012年,我在天涯连载第一部悬疑推理小说《墙上美人脸》获得了网友们的认可,得到了众多粉丝的支持,同时也获得了广西人民出版社的青睐并顺利签约出版。
之后,我再接再厉写了第二部小说《神秘的哭声》,同样得到了大家的追捧。按照我的规划,我准备一年写作一部长篇悬疑推理小说,每个小说关注一个群体,反映他们的生存状况,为他们呼吁和呐喊。在我看来,这种表现形式和科普作品一样,都是为了生命活得更好而作出的努力,所以我要一直坚持下去。
问:拜读了您的《神秘的哭声》,比较好奇,作为一名气象工作者,您的创作灵感是从哪里来的呢?
答:如果说第一部小说《墙上美人脸》所表达的主题还不够明确,那么《神秘的哭声》便已经具备了灵魂,它其实是我反映农民工问题的一部小说,只不过我是借用悬疑推理这一表现手法,让大家一起参与破案,一起探寻那个神秘哭声,当案件破获之后,你可能会在心里涌起很多的感慨和感叹,会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环境产生关注。
有一个哥们看了这本书后,写了一个书评,标题是《小说中的大问题》,我觉得他写得很好,我确实是想借用这种方式,表达我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因为我老家也是农村,对农村现在空巢老人这一问题有些担忧,担忧他们的无依无靠,担忧他们未来的生活。
问:在您的小说里,我们看到了不少关于“气象条件”的影子,觉得很有意思,您能把“艺术源于生活”结合的那么好,一定平时非常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吧?
答:是的,艺术确实源于生活,写小说更是这样。其实,一个人写小说,就是把自己积累的人生阅历、储存的知识和对社会的思考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所以,你的人生阅历越丰富、储存的知识越多、对社会的思考越多,写出来的小说肯定就会很精彩。我是学气象的,而且在气象部门干了二十多年,可以说,气象就是我的根本,这几年来,不管我写科普也好,还是写小说也罢,我脑海中储存的气象知识都是我的首选素材,比如我在《墙上美人脸》里,讲到了空气湿度杀人,在《神秘的哭声》一书中,说到了气象条件如何延缓尸体腐败等,这些就是我的专业知识,它们是我通过书本学习,并在多年的气象观测工作中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
问: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城镇化与减灾”,针对这个主题,结合您的亲身经历,您有什么想法想对大家说的呢?(比如建议?忠告?)
答:从一个新闻工作者和科普作者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城镇建设首先要避开灾害风险,如在山区,城镇建设应避开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隐患,也就是说,城镇基础设施选址事前应经过充分论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防灾减灾的风险也在增大,对生活在城镇中的人来说,平时应学习一些必要的防灾避险知识,掌握基本的防灾避险技能,提高灾害意识,最大限度地避免危害。
问:您作为一个气象防灾减灾的参与者,想在最后对我们的网友说些什么?
答:最后我想对大家说的是,请多到网上或书店关注姜永育的书,不管是防灾避险的科普书,还是悬疑推理的小说,都请大家买一本看看,多多指导,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星云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幻星云网 www.wcsfa.com)
精华评论